正文 第七十二章萧书生醉吟青云志(六)(3 / 4)

太原城东门发起猛攻。士兵们点燃火把,呐喊着冲向城门,元军果然中计,将大部分兵力调往东门防守。萧琰与苏墨则率领一万精锐士兵,趁着夜色,悄悄来到西门。

    西门的元军防守薄弱,只有数千士兵。萧琰一声令下,“忠义军” 士兵们发起突袭,元军毫无防备,很快便被击溃。萧琰率领士兵们冲入城中,与元军展开巷战。

    石抹宜孙在东门得知西门被攻破,大惊失色,连忙率领大军回援。然而,赵虎早已率领士兵们突破东门,与萧琰的军队在城中汇合,对元军形成夹击之势。

    石抹宜孙见大势已去,想要拔剑自刎,却被赵虎一把抓住。赵虎厉声说道:“你这元军走狗,欺压百姓,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萧琰连忙阻止:“赵兄,暂且留他一命。石抹宜孙是元廷名将,若能劝他归降,对我们日后进攻元大都大有裨益。”

    石抹宜孙冷笑道:“我乃大元臣子,岂会归降你们这些逆贼?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萧琰叹了口气:“石抹将军,元廷腐败,百姓困苦,你难道看不见吗?你若归降,我们可以饶你不死,还让你继续统领士兵,为解救天下百姓出力。若你执迷不悟,不仅自己会丧命,还会连累城中百姓。”

    石抹宜孙沉默良久,最终放下佩剑,跪倒在地:“我愿归降!只求萧参军能善待城中百姓。”

    萧琰大喜,连忙扶起石抹宜孙:“将军放心,‘忠义军’素来军纪严明,绝不会伤害百姓。”

    拿下太原城后,“忠义军” 士兵们在城中休整。萧琰打开粮仓,发放粮食给百姓,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不少年轻百姓主动报名参军,“忠义军” 兵力再次扩充。

    当晚,李乘风在太原城内设宴,庆祝胜利。宴会上,萧琰举起酒碗,吟出一首诗:

    “太原城下破元军,忠义将士勇无伦。

    劝降名将添助力,再向大同踏征尘。

    青云之志终可遂,定叫天下尽归心!”

    诗句传遍宴会,将领们纷纷喝彩。众人都知道,拿下太原城,只是抗元事业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夺取大同,与红巾军、浙东义军汇合,共同向元大都进发。而萧琰的青云之志,也在这一场场战斗中,逐渐变得清晰而坚定。

    暮春的金陵城总裹着层化不开的软雾,秦淮河的水汽漫过乌衣巷的青石板,将萧景渊那柄磨得发亮的旧折扇都润出了几分潮气。他倚在 “晚晴楼” 二楼的窗边,面前摊着半张未写完的策论,砚台里的墨汁却早已凝了薄霜 —— 方才楼下传来的一阵喧哗,搅得他连 “民生” 二字都写不真切。

    “萧相公,您就别管这闲事了。” 店小二端着一碟刚热好的桂花糕,脚步放得极轻,“方才被抓走的是周明通周相公,听说…… 是偷了府衙的官银哩!”

    萧景渊握着笔的手猛地一顿,狼毫笔尖在宣纸上戳出个墨点。周明通他是认得的,上月在贡院旁的书肆里,两人还曾为《孟子・滕文公》里 “制民之产” 的说法辩了半宿。那是个穿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连买本旧书都要攒半月铜钱的寒门书生,别说偷官银,便是见了二两银子都要双手攥紧,生怕污了自己的清白。

    “谁说他偷了官银?” 萧景渊推开椅子,青布长衫扫过桌角,带倒了半盏凉茶。

    店小二苦着脸往后缩了缩:“是赵捕头亲自带人抓的,府衙的人都来了,还搜出了…… 搜出了五十两雪花银,就藏在周相公的书箱里。”

    萧景渊没再问话,抓起折扇便往楼下走。晚晴楼外的长街上,几个穿皂衣的捕快正押着个戴镣铐的书生往前走,那人脊背挺得笔直,侧脸冻得发白,正是周明通。他怀里还抱着本卷了边的《礼记》,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