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明忽暗。萧书瑶跪在冰凉的金砖上,听着内侍宣读江南传来的急报 —— 沈砚之在巡查堤坝时遇袭,随行的两名随从一死一伤,他本人坠入湍急的河道,至今下落不明。
“书瑶,你怎么看?“ 圣上的声音透过缭绕的烟雾传来,带着难以捉摸的意味,“沈砚之年轻气盛,怕是触了江南世家的逆鳞。“
萧书瑶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血珠滴在明黄色的地毯上,像极了那年沈砚之送她的第一支红梅。她想起他临行前说的 “功成归来筑小院“,想起信里写的 “并蒂莲寄回长安“,喉咙像被滚烫的烙铁堵住,发不出半点声音。
“依儿臣看,此事绝非意外。“ 英王萧景琰从屏风后走出,玄色王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跳动,“江南水患背后牵扯着盐运利益,那些世家向来无法无天。“ 他弯腰扶起萧书瑶,指尖触到她颤抖的肩膀,“臣弟愿即刻领兵南下,彻查此事。“
圣上的目光在姐弟俩脸上转了圈,忽然叹了口气:“不必。“ 他从龙案上拿起份奏折,扔在萧书瑶面前,“这是三日前收到的,江南巡抚奏报,说沈砚之治水不力,强征民夫导致民怨沸腾。“
萧书瑶展开奏折,见上面的字迹与弹劾沈砚之的奏折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个署名。她忽然明白,这是场早就布好的局,沈砚之不过是棋盘上,那些世家用来试探王府底线的棋子。
“父皇!“ 她猛地抬头,凤钗上的珍珠撞出清脆的响,“沈砚之绝非贪功冒进之人!江南的水患刻不容缓,那些世家......“
“够了!“ 圣上猛地一拍龙案,镇纸跳起来砸在地上,“你是朕的亲女儿,是大唐的永乐王!怎能为了个寒门出身的臣子,屡次顶撞朕?“ 他的声音里带着疲惫,“此事朕自有定论,你且回府待着,没有旨意,不得出宫。“
萧书瑶走出偏殿时,暮色已浸透了太极宫的飞檐。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呜咽,像极了江南水乡的夜船谣。青禾扶着她走过长长的甬道,看见她袖中的信纸被泪水浸得发皱,上面那只老虎的尾巴,早已模糊不清。
回到王府的当夜,萧书瑶换上了三年未穿的亲王铠甲。甲片碰撞的声响惊醒了沉睡的侍女,青禾举着烛台进来时,看见她正往腰间佩刀 —— 那是圣上亲赐的 “断水“,刀鞘上镶嵌的宝石在烛光下泛着冷光。
“殿下要去哪?“ 青禾的声音发颤,看见她将沈砚之送的双鱼玉佩系在刀柄上。
“去江南。“ 萧书瑶系紧铠甲的系带,镜中的女子眉眼凌厉,褪去了平日的温婉,像极了开疆拓土的前朝公主,“他说过,待并蒂莲开时便归来。如今花已开了,我去接他。“
青禾扑通跪下,死死抱住她的腿:“殿下三思!圣上有旨不准出宫,您这一去,便是抗旨啊!“ 她抬起头,泪水混着烛油滴在铠甲上,“沈公子若知晓,定不愿您为他......“
“他不会有事的。“ 萧书瑶弯腰扶起她,指尖擦过她脸上的泪痕,“那年华清宫,他中了李公子的圈套,尚且能挺直脊梁。这次......“ 她声音忽然哽咽,“这次我不能让他一个人。“
正说着,殿外传来轻响。英王萧景琰推门进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寒气。他看着妹妹一身戎装,忽然从怀中掏出块虎符:“这是调兵的信物,可调动江南沿岸的守军。“ 他又递过封信,“这是母妃留下的,说若遇绝境,可持此信去见苏州的静慈师太。“
萧书瑶接过信时,指尖触到兄长掌心的枪茧 —— 那是常年征战留下的印记。她忽然想起小时候,英王总把她架在肩头,在太极宫的梨树下转圈,花瓣落在他们发间,像场永远不会结束的春日宴。
“兄长......“
“去吧。“ 英王替她理了理歪斜的盔缨,动作里带着难得的温柔,“长安城有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