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在古代,很多产业都是“世袭制”
的世代相传,所以这位渔夫的父辈祖辈也极有可能也是捕鱼为业,那这位渔夫应该从小就跟随父亲捕鱼,对当地的水域水系非常熟悉,迷路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但是他却迷路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根据民间说法,桃树是可以辟邪的,比如桃木剑,有镇宅、纳福、辟邪、招财等作用。
桃树自古也有深层的意义,在奇书《山海经》里写道“夸父死后化为邓林”
,邓林也就是桃林。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独爱菊花,而这里又机缘巧合写的是桃花,这个古代的大文人不可能不知道,桃花四月初飘落,不正是清明节前后么?
我们甚至还能再大胆一点推测,这片桃林很有可能就是阴阳两界的屏障,落英缤纷的就是满天纷飞的纸钱。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别忘了前面还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这是一座大山,最起码能在远处就能阻挠住渔夫视线的高山。
高山有口,就假如他进去了,走了十几步就豁然开朗了,那这座山一定是外小里大,可是十几步就能看到外面的屋舍俨然,到底是什么山才能这么薄,以至于走了十几步就能看到外面的东西?要知道,山洞里面漆黑一片,按照正常逻辑,正常竖横比的高山,怎么可能山就这么宽一点?
渔夫进入了山洞里,一开始很窄后面却变得很宽敞,在魏晋时期,人们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墓道大多数都是设计成前窄后宽,而且古人为了吉利,不会把村舍修建成这种样子,所以渔夫通过的极有可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墓道,或者也有可能是进入了一座古墓。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里的屋子整齐有序,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规划的整整齐齐的只有大都市才会有,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小村落,古代村落基本都是错综杂居的。
但是古人对坟墓又非常重视,坟墓的修建往往要比活人居住的更加严谨,所以渔夫前往的桃花源,难道不像是坟墓中的另外一个世界么?
另外还有,竹桑茂盛的季节是四月末到七月中旬,而桃花却是三月到四月初,三种不同季节的植物同时出现在这里,这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谬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
这个字是“田间小路”
的意思,但还有另外一种含义“通往坟墓的道路”
。
“陌”
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用于旧时祭奠所烧的纸钱,约相当于“叠“。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的人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朝时期的战乱,逃到这里,一直没有出去过,不知道朝代的更替。
从秦朝到东晋,已经经过了5oo多年了,而桃花源里的人的穿着打扮却和外面的人一样,那么他们穿的衣服是哪里来的,是外面的人给他们烧的么?
我们再深入想一下,他们是为了避免战乱才躲起来不愿与外人接触的,第一眼看到外人,他们大惊这很符合逻辑,可是问了几个问题后就和渔夫十分熟稔,什么都愿意与他说,这是否有点不合逻辑了?
可能有人会说桃源人很淳朴,确实可以这么解释。
可生活在乱世之中的他们,最起码的警惕心肯定会有的,渔夫说什么,他们不可能全信,在他们脑海中,依旧停留在秦末战乱时代,试想,处于战乱时代人们是什么心里?警惕!
另外,他们5oo多年不曾与外人交流,为了繁衍,就不得不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后果大家都知道。
所以桃花源的村民们,会不会就根本不是正常人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外面战乱不断,生活条件极其困难,而这里却家家安居乐业有酒有肉,结合之前的解析,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现在有些人家里做白事、摆祭品。
那么会不会渔夫在桃花源这几天就是在不停地吃祭品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