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我必是一位狠人狠心的人(1 / 2)

县委书记办公室的门在身后无声地合拢。

走廊里碎落的脚步声,隔绝在厚重的实木门之外。

郑仪走到宽大的办公桌前,没有立刻坐下。

他的目光落在桌面正中,那个刚刚被自己亲手放下的物件上,高启明留下的不锈钢保温杯。

竟有些移不开。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狠人,狠心的人。

他从不否认这一点。

在省改委,在省委组织部,他见识过太多优柔寡断带来的惨痛代价。

在这片需要破局的青峰大地上,他更是将这份“狠心”

贯彻到了极致。

为了撬动柳树洼那二十年板结如铁的烂账,他硬生生将督导组这把市委派来的“戒尺”

,磨成了斩向地方保护壁垒的刺刀,不惜把高启明也绑上了风口浪尖——这够不够狠?

为了彻底剜掉恒这颗流着脓血的毒瘤,他无视郭长河的“两全”

幻想,顶着程国梁背后的滔天巨浪,将措手不及的高启明也彻底拉下水,逼其在常委会上亮出那份“不同意”

的投名状——这够不够狠?

为了在有限的三年内,给青峰扎下不可逆转的根基,他布局陈越手握财权直插县政府腹心,提拔冷治主持县委日常运作架空郭长河,一步步压缩那位常务副县长的空间,不容他有半分喘息——这又够不够狠?

每一次布局,每一次出手,都精准而冷酷。

他需要的是结果,是青峰的前路。

过程中的“炮灰”

,那些挡在道前的阻碍,那些可能被误伤甚至被牺牲的个体,比如孙直言那类满心“委屈”

的蠢人,他从未有过一丝多余的怜悯。

心软?

那是战场上的毒药,是理想主义者的墓志铭。

他不允许自己有丝毫软弱。

高启明……

这个曾经金丝眼镜后面永远透着审慎算计、立场暧昧的市委“监军”

,这个曾被他视为敌人?

曾经绝对是。

那通来自省长的电话之前,他们是隔空对弈的对手,是互相防备的“敌或友”

高启明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看似温和的建议,背后都隐藏着市委的立场、唐国栋的意图、甚至可能是更深的试探。

盟友?

某种程度上,也是。

在徐省长的“尚方宝剑”

和青峰几十万百姓的巨大压力下,高启明选择了站队,选择了配合,选择了和他一起掀翻那些无人敢碰的积年火药桶。

那段日子,他们在同一个战壕里冲锋,有过短暂的、基于共同目标的“战友”

情谊。

恒事件那次被粗暴打断的电话里,唐国栋的退缩和高启明的支持,更是划出了一道清晰的分界。

但此刻,所有标签,“敌或友”

、“对与错”

,在这个沉甸甸的杯子面前,都显得苍白而简化。

这杯子上,承载的哪里仅仅是茶水?

那是高启明十几年宦海沉浮的印记,是他无数个在权力漩涡中挣扎权衡的深夜,是他从谨小慎微的“秘书长”

蜕变成在恒意向书上决然写下“不同意”

的锐气,更是他最终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清醒,选择对郑仪、对青峰的未来进行托付的证明!

一句“想喝点烫口的提提神……或者真到了熬不住的时候,想喝点什么东西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或许,用得上。”

哪里是托付一个杯子?

那是托付了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

是对这条注定孤独荆棘路上,所有不可言说的沉重、挣扎、煎熬的无声体察!

郑仪胸腔里,那股被刻意忽略、被理性压制的疲惫感,如同地下暗河,被这杯子上无形的钥匙骤然开启了闸门,无声而汹涌地漫过心田。

他不是铁人。

面对省里的调离风声,面对青峰内部盘根错节的旧势力,面对每一次抉择背后千钧的重压和无数的眼睛……他怎么可能不累?怎么可能没有“熬不住”

的时候?

只是,那份累,那份重,那份午夜梦回时的孤寂与怀疑,早已被他深深埋藏,用钢铁般的意志死死焊牢,不容一丝一毫外泄。

唯有如此,他才能成为那个带领青峰蹚出泥潭的“主心骨”

可高启明,这个曾经的“对手”

,这个最不该看懂他疲惫的人,却偏偏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