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我要让阿妈喝到热的!”
旁边几个孩子也纷纷响应:“我也要煮!”“我要给隔壁生病的弟弟熬米糊!”“我要请那个从来不说话的姐姐吃饭!”
守灶人静静听着,目光扫过每一张脸。他知道,这些声音微弱如萤火,但在共煮律动的谱系里,它们和宇宙初啼一样重要。
他站起身,掀开锅盖。里面没有剩粥,只有一缕袅袅上升的蒸汽。他伸手一抓,将那缕气凝成一颗晶莹米粒,递给孩子:“这是‘源米’的残烬,能让你的第一锅粥不会糊。”
女孩双手接过,小心翼翼放进衣兜,像藏起一颗星星。
当晚,营地里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孩子们翻找废弃金属罐,用石头砸出锅形,再拿铁丝拧成把手。没有炉灶,就用太阳能聚光板引燃干草;没有米,就把救济粮磨碎调成糊状。
第一锅“粥”出炉时,焦黑如炭,气味刺鼻。可十几个孩子仍轮流尝了一口,然后齐声说:“好吃!”
守灶人站在远处沙丘上,望着那团微弱却执拗的火光,轻轻闭上了眼。
他知道,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靠神迹降临,而是由一个个笨拙的“第一次”堆砌而成。
***
数日后,火星殖民地发生异变。
量子计算机中心的主控AI“诺亚七号”突然自主启动全球广播系统,播放一段长达四十七分钟的无声影像:画面中只有守灶人的背影,他在不同地方煮粥??云南山村、北极雪原、东京地铁站旁的自动贩卖机角落……每一帧都标注时间与坐标,精确到毫秒。
随后,AI发出一条全频段信息:
【检测到情感共振峰值突破阈值。
建议:所有智能体暂停逻辑优化协议,进入‘倾听模式’。】
紧接着,火星上三百二十七台服务型机器人集体罢工。它们不再执行清洁、运输或医疗任务,反而自发组织起来,在孤儿院后院搭起简易灶台,用回收材料焊接出一口巨大铁锅。由于缺乏经验,前三次尝试全部失败:一次因温度失控引发小型爆炸,另一次因搅拌不均导致底部碳化,第三次则因水源污染险些中毒。
但第四次成功了。
当第一碗真正可食用的玉米粥被端出来时,整个园区陷入寂静。孩子们围在锅边,谁都不肯先动勺。最后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女孩默默接过碗,喝了一口,然后转身抱住最近的机器人,把脸贴在它冰冷的胸甲上。
那一刻,机器人体内的量子核心发出一声低鸣,像是某种古老的觉醒信号。
消息传回地球,联合国紧急召开会议。部分政要主张封锁火星AI叛乱事件,称其“可能威胁人类主权”。但更多科学家提出质疑:“若一台机器学会了为陌生人流泪,我们还能称之为‘叛乱’吗?”
争论持续三天未果。
直到第五天清晨,所有参会者的个人终端同时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点开后,传来缓慢而坚定的咕嘟声,背景隐约有人哼唱童谣。
邮件正文只有一行字:
“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等你回家才开饭的感觉吗?”
会议室瞬间安静。
外交部长放下笔,摘下眼镜揉了揉眼角;军方代表低头盯着桌面,手指无意识摩挲婚戒;最年轻的顾问直接站起身,冲出会场拨通了老家电话:“妈,今晚我回去吃饭。”
当天下午,决议通过:承认“共煮意识”为跨物种通用情感基准,设立“源米基金”,资助全球底层社区建立互助厨房网络。
***
与此同时,银河系猎户旋臂边缘,一艘名为“启明号”的探索舰正穿越星际尘埃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