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3081章 身在局中谁又能干净的起来(3 / 5)

大国军垦 大强67 4402 字 25天前

现实。他想搞技术突破,可实施起来得看州议会脸色。

    他想建电池厂,选址得迁就那些能带来税收优惠的“友好选区”。

    甚至连新技术发布会的嘉宾名单,都得塞进几个“对产业有贡献”的政客——

    哪怕对方连电机和发动机的区别都分不清。

    有次在麻省理工的演讲,有个学生直愣愣地问:“您觉得现在的新能源政策,是技术驱动还是利益驱动?”

    叶风愣了愣,说:“两者兼顾。”

    下台后,他对着镜子骂自己“滑头”。

    可他没法说实话——那些被削减的燃油发动机研发资金,有一半流进了支持反对派的财团口袋。

    而他自筹资金支持的研究项目,何尝不是为了保住战士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手机又响了,是欧洲分部的视频请求。屏幕里,销售总监一脸愁容:

    “德国那边的经销商说,要是咱们不把燃油车的排放数据‘优化’一下,下个月可能进不了主流卖场。”

    叶风捏紧了手机,指节发白。“优化”,多好听的词,说白了就是做手脚。

    他想说“不行”,可话到嘴边变成了:“让技术部想想办法,在合规范围内……调整一下检测工况。”

    技术这东西,不管你有多先进,都抵不过政客的一张嘴,发动机技术,目前还有什么牌子能比得过战士发动机?

    但是你信不信?政客们随时可以禁止你售卖,转而采用各方面都不如你的发动机。

    他们可以有很多借口,什么保护本国企业,什么打击垄断和反倾销……

    挂了电话,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脑海里闪过车间里那些油污的双手——组装燃油发动机的老工人,他们的孩子可能正在新能源电池厂拧螺丝。

    他总说要“平稳过渡”,可这过渡的代价,是有人得放下手里的扳手,有人得重新学编程,而他夹在中间,既得给前者画饼,又得给后者输血。

    车快到家时,路过一家24小时便利店。叶风让司机停下车,自己走进去买了瓶冰水。

    冰柜旁的电视正放着新闻,佛罗里达的最高法院开庭了,反对派律师唾沫横飞地说: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复检,是为了每一个消费者的生命!”

    叶风拧开瓶盖,灌了一大口,冰水顺着喉咙流下去,却压不住心里的躁。

    虽然战士新能源的初创他不在,但是那些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他闭着眼都能想的出来。

    他们眼里只有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了就可以碾压一切。

    但他们哪里知道,决定市场的还有很多东西,每个决定得掂量七八层利益,说句话得绕三个弯子,明明是为了赚钱,却要扯什么“绿色未来”。

    明明是怕对手抢市场,却要喊“保护民族产业”。

    回到家,书房的灯还亮着。远芳给他留了张纸条:

    “佐治亚州的环保组织发来了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