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父皇,你这饼画的真圆(4 / 4)

没有出席仪式。他回到了桃树坡,在那块石碑旁种下了一株新桃树。小男孩“不想”又来了,带来一瓶彩色粉笔,主动帮忙写标语。

    “您知道吗?”他一边画一边说,“我们班有个同学,以前总被叫‘笨蛋’,现在大家给他起了新名字,叫‘慢慢来’。他说这个名字让他觉得安心。”

    阿念点头:“慢慢来很好。这个世界太快了,总以为必须立刻懂事、立刻成功、立刻听话。可其实,成长本来就是缓慢的事。”

    “那您后悔吗?”男孩忽然问,“要是当初没发现那面镜子,是不是就不用经历这么多痛苦?”

    阿念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许久才答:

    “镜子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敢照。痛苦确实很多,但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醒来。因为真正的安宁,不是无知无觉地活着,而是明知前路艰险,仍愿意牵着别人的手,一起走向光。”

    风吹过山谷,桃花零落如雨。

    多年以后,当“唤名祭”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当“提问屋”遍布每一个社区,当孩子们在学校的第一课不再是背诵圣训,而是写下“我今天的感觉是……”,人们才真正理解阿念当年的选择。

    权力从未属于某一个人,它本应属于所有敢于承认“我不愿”的灵魂。

    而在历史的尽头,那场始于一场春雨、一口古井、一面铜镜的变革,最终没有以战争终结,也没有以胜利告终,而是融化在无数平凡的日夜里:

    一个母亲蹲下身,对孩子说:“对不起,妈妈刚才吼你了。”

    一位老人抚摸孙子的头:“你说得对,爷爷也有错的时候。”

    一个小女孩站在教室中央,大声说:“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和书上不一样!”

    那一刻,没有钟鼓齐鸣,没有万众欢呼。

    但有人悄悄记下:

    **公元三百七十四年春,第三万两千六百一十五个孩子,第一次说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