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九百四十章 朕非仁义之君(3 / 7)

    到时候周良寅黯然致仕,山西问题都扣在周良寅的身上,才是周良寅本该有的下场。

    王崇古之所以不说话,不是不想,是皇帝不让。

    周良寅不敢给皇帝出这种主意,这主意也确实像是皇帝才想出来的。

    张居正亲自教出来的徒弟,他自然很清楚,陛下读书真的很好。

    “朕要给熊廷弼记军功,有些言官觉得不合适,理由倒是有理有据。”朱翊钧说起了熊廷弼征倭事,言官也不是没事儿找事,熊廷弼杀俘。

    熊廷弼俘虏了四百三十人,除了四十名武士送回京师证明战功之外,其他全都杀了。

    “陛下,臣也杀过。”凌云翼是次辅,奏疏他看了,言官们说杀俘不祥,不是诬告而且很有道理,但,杀俘这种事儿,他也干过。

    这些言官不敢弹劾他,居然弹劾一个熊廷弼。

    “凌次辅是镇压叛乱,和熊廷弼做的事儿又有不同。”朱翊钧看着凌云翼,给言官说了句公道话。

    朝鲜倭奴造反,凌云翼杀人,连大明道德卫道夫都不会指责凌云翼,倭奴都造反了,还不杀,那剩下那些倭奴,要一起造反了。

    熊廷弼是杀俘,他连阉的兴趣都没有,直接杀死,还把尸体堆在了营堡外,震慑倭寇。

    杀俘不祥,这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约束军纪的必然。

    历代杀俘除了激起敌方誓死抵抗之决心外,没有任何的好处,比如白起坑杀赵军,这件事让白起在朝中极其被动,最后被赐死高邮。

    讲历史教训、讲抵抗意志、讲经济、讲政治其实很难说服底层军兵,杀俘不祥这种说法,也是为了约束军兵,不要滥杀无辜,不要无故制造杀孽。

    暴力本就不稳定,容易失控。

    “陛下,熊廷弼为何杀俘?”张居正面色凝重的问道,熊廷弼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就觉得熊廷弼对儒学的理解,有些过于暴力了,现在情况更加严重了。

    军兵不懂,熊廷弼文武双全难道不懂?做事为何如此失了分寸,落人口实。

    熊廷弼的奏疏只说自己干了,随行的文书,也没有说为何要杀俘。

    朱翊钧看了一圈群臣,开口说道:“这怪毛利辉元,毛利辉元这厮的想法是试探,他没给进犯倭寇多少粮食,袭击石见银山的倭寇,一路上劫掠了无数村寨,抢夺粮食、妇孺,还把妇孺当干粮。”

    “灶釜未冷,釜中婴骸尚温;车仓已空,箩底断掌犹存,折骨为薪,熬膏煮髓,惨毒之状,非复人寰;啖肉饮血,茹毛寝皮,凶残之性,魑魅魉魉。”

    “营垒周遭,遗骸枕门户,焦土之上,见人骨森然;断肢零落,或嵌齿于灶灰,或凝发于釜沿!”

    “熊廷弼才二十二岁,哪里见过这等惨烈景象,狂怒焚心蚀骨,就把俘虏都杀了。”

    熊大年纪小,这口气不出,怕是要憋出病来,言官们也不是弹劾熊廷弼,是觉得杀俘记功不太好,就当无事发生。

    戚继光听闻陛下所言,开口说道:“陛下,倭寇有携人骨为粮之旧事,臣曾亲眼目睹。”(注:下面段落作者的话标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