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九百五十三章 宝钞是圣恩普照(4 / 7)

头说道:“照旧操阅军马。”

    “臣遵旨。”

    大明皇帝不去参加这次聚谈,是因为皇帝觉得这篇文章,有那么几分道理,但也是歪理罢了,完全不值得朱翊钧浪费那个时间。

    皇帝下午前往北大营的时候,天空变得阴沉,风里带着湿气,等仪仗赶到北大营的时候,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变成了狂风骤雨,皇帝没有在室外操阅军马,就在武英楼的校场,进行了简单操阅。

    大雨持续了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就转为了小雨,京师因为这次的大雨都清晰了几分,而太白楼前,车水马龙,无数人参与了这次的聚谈。

    刘新奎,一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士大夫,初到京师,就因为把宝钞定义为了圣恩普照,声名远播,而这次聚谈也不收入场银,赶来凑热闹的士大夫自然很多。

    聚谈的过程就像是士大夫扯头发,彼此有争吵,但很诡异的是,宝钞是圣恩这么离谱的事儿,居然最终在聚谈之后,达成了共识。

    朱翊钧回到通和宫的时候已经下午,他虽然没有参与到这次的聚谈,但大明缇骑还是把该收集到的信息,全部收集到了御前。

    “宝钞是圣恩?居然还能在士大夫里达成共识?”朱翊钧翻动着面前的文书,觉得十分匪夷所思。

    等他详细的看完了聚谈的所有文书,才确定,不是士大夫疯了。

    刘新奎是有备而来,他在杂报上的内容就是在打窝,其实他的理论已经非常充分了,故意弄的看起来有漏洞,就是为了把人吸引到聚谈,刘新奎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扬名立万。

    名声就是银子,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一样。

    大明对货币的认知是持续演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生产图说中,大明格物博士焦竑将货币认定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普遍认可的一般等价物。

    而研究生产和货币,是为了更好解释货币在经济中的实际作用,朝廷如何更好的运用货币工具促进大明发展。

    而刘新奎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货币量和生产商品之间的关联。

    货币量无法满足商品交换需要,就是钱荒;

    货币量能够满足商品交换需要,就是平衡;

    货币量超过了商品交换需要,就是梦幻泡影。

    大明的货币,能够满足商品交换需要吗?显然不能。

    白银越多,大明的贸易就越活跃,货币需求量增长远大于白银流入,白银缺口越大。

    白银越多,白银就越少,这个让人哭笑不得、无解的怪圈,就摆在大明面前,只要家里有买卖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大明的白银完完全全不够用。

    尤其是最近几年,西班牙蹬鼻子上脸,持续触怒大明,主动缩减白银对大明流入。

    这种行为加剧了钱荒,对大明的影响是十分致命的,会影响到大明的方方面面,而皇帝利用黄金宝钞,弥补了白银流入缺失的问题。

    那么,黄金宝钞的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皇帝陛下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内帑有点银子,都要送到燕兴楼金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