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在依托于商品优势,建立一套基于天朝上国的新叙事,这种叙事,如果能够随着大航海、大开拓和大发现,向着全球扩散,可以帮助大明更加稳妥的度过天变时刻。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大明皇帝朱翊钧来到了观潮楼,看着蔚蓝的海面,面沉如水,随行的大明官员,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天变是水旱不调,就是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不该降水的时候,拼命降水。
二十一年的这个夏天不太正常,自从朱翊钧抵达松江府行宫驻跸到现在,足足三个月的时间,松江府这个爱下雨的地方,既没有连绵的大雨,也没有吹倒树木、房屋的台风天气。
从湖广、安徽、江西、江苏、两广传来的消息,今年普遍炎热且干旱,降水较少,已经影响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连每年都要展示无限威能的长江汛期,都显得软绵无力。
鄱阳湖,大明定鼎之战的地方,在六月中旬,观测到水位,已经低于四丈,往常年份九月上旬才会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在六月下旬开始进入了枯水期。
鄱阳湖内的落星墩也完全露出全貌。
因为是大明定鼎之战所在,历代大明皇帝都会对落星墩的建筑修缮,偶尔还会增加亭台楼阁,浮玉楼、玉京轩、清晖阁等都是这么建成的,嘉靖年间又植竹林,落星墩变得更加优雅秀丽。
落星墩露出全貌,代表着长江流域正式进入了枯水期,鄱阳湖素来是洪水一片、枯水一线,对长江水位反应最为直观。
鄱阳湖周围干涸的湖底,也长出了绿草,草长莺飞。
“松江府海面,蓝了。”朱翊钧站在观潮阁,放下了手里的千里镜,看着蔚蓝色的海面,忧心忡忡。
因为淮河、长江、钱塘江的存在,大量泥沙冲进了海中,泥沙混杂,让整个江苏一直到浙江台州府附近,海面都比较浑浊。
六月下旬这个时间,像眼前这种蓝的像宝石一样的海天一色,老渔民一辈子都见不到几次。
钦天监告诉皇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降水变少,水土流失减少,海上没有了台风搅动,泥沙沉入海底,再加上今年洋流加强,带来了大量清澈的海水,出现了眼前的这一幕。
每当皇帝志得意满的时候,天变都会跳出来,让皇帝冷静下来,未来的路还很长,请皇帝不要懈怠。
入秋后的大降水已经不可避免,每年那么多的雨,这个夏天不下,秋天一定会下。
“回去了。”朱翊钧看了两刻钟,忧心忡忡的回到了行宫。
他将准备好的几封圣旨下达,这几封圣旨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降低田赋、下旨地方衙门严格约束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履行当初的天变承诺、检查粮仓以防止需要开仓赈济时无粮可用、巡检防汛堤坝等等。
对于不断降低田赋这件事,大明内阁、六部、朝廷和地方的分歧真的很大。
以张学颜为首的户部,极力反对降低田赋,认为降了也降不到百姓的身上。
而地方对降低田赋这件事的抵触情绪很大,因为地方衙门的财政完全依靠税赋。
自从万历清丈之后,田赋成为了地方衙门的支柱,现在一降再降,一些地方衙门,已经开始阳奉阴违,各种巧立名目,想要把这些亏空从百姓身上补回来,最常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