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白居易《琵琶行》的“天涯沦落人”(4 / 5)

挖水渠,把山泉水引到田里。虽然水渠不长,只能浇几亩地,但农民们都很感激他:“白先生,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的麦子就完了。”

    白居易看着绿油油的麦子,心里暖暖的——他发现,就算不能“兼济天下”,能帮身边的人做点小事,也挺好的。以前他追求的是“大理想”,现在他明白,“小温暖”也很重要。

    他还开始反思以前的脾气——以前在长安,他太耿直了,不管什么事,都要直说,不懂得变通,所以才会得罪那么多人,才会被贬。现在他觉得,有时候,说话委婉一点,做事灵活一点,反而能把事办成。他在诗里写: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意思是,以前总想着追求远方的风景,觉得得不到的才最好;现在到了远方,才发现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眼前的风景也很好。

    这种反思,让他变得更成熟、更平和。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愁眉苦脸,而是学会了欣赏江州的美——他写江州的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江州的江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后来这句被张若虚化用,但白居易的原句也很妙);

    写草堂的竹子: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些诗里,没有了以前的愤怒和委屈,多了些平静和温柔。

    江州的意义:不是终点,是新的开始

    白居易在江州待了四年,后来被调到忠州当刺史,再后来又回了长安,当了更大的官。但他一辈子都没忘记江州——没忘记江州的茅草屋,没忘记江边的琵琶女,没忘记庐山的草堂,没忘记在江州学会的“独善其身”。

    江州的贬谪,对他来说,不是人生的终点,是新的开始。以前的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觉得只要有热血、有勇气,就能改变世界;现在的他,是个“现实主义者”,知道世界不是那么好改变的,但也不会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他后来回了长安,当了刑部侍郎,官比以前还大。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跟皇帝叫板,而是学会了用更聪明的方式帮百姓——比如,他发现长安的监狱里有很多冤假错案,就悄悄调查,把真相告诉皇帝,让皇帝下令重审;他发现长安的赋税太重,就跟其他官员一起提建议,让皇帝减轻赋税。

    有人问他:“你现在当官,怎么不跟以前一样耿直了?”白居易笑着说:“以前我是‘愣头青’,知道冲;现在我知道,有时候,慢慢走,反而能走得更远。我还是想帮百姓,方式变了。”

    他晚年退休后,在洛阳盖了间房子,种了很多花,天天跟朋友喝酒、写诗、聊天。他写的诗,不再有《卖炭翁》的愤怒,也不再有《琵琶行》的委屈,多了些平和和豁达,比如: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简单的几句话,却让人觉得温暖。

    有人说,白居易的一生,最精彩的不是在长安当谏官,不是写了多少讽喻诗,而是在江州的四年——因为在江州,他学会了跟自己和解,学会了“独善其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