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一起摘菊花,笑着说:“白兄,你现在可真是神仙日子啊!”
白居易笑着说:“是啊,有老妻在旁,有好酒在手,有好友相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杨氏听了,脸上泛起红晕,低下头继续摘菊花,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她知道,白居易心里的那道坎,终于过去了;他们的婚姻,终于从“责任”变成了“情分”,从“相敬如宾”变成了“相濡以沫”。
30年的陪伴:没有轰轰烈烈,却成了彼此的“依靠”
公元846年,白居易75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杨氏的手,声音微弱:“我这辈子,对不起很多人,唯独没对不起你。以后……你要好好过日子,别太想我。”
杨氏握着他的手,眼泪掉在他的手背上:“夫君放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也会把孩子们教好,不让你担心。咱们说好的,死了要葬在一起,我会等你的。”
白居易笑了笑,慢慢闭上了眼睛。他走的时候,脸上带着安详——他这辈子,有过遗憾(没能娶湘灵),有过失意(被贬江州),但最后,他有杨氏的陪伴,有安稳的晚年,足够了。
白居易死后,杨氏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香山寺旁边。她没有再嫁,守着他们的房子,守着他的诗稿,守着他们30年的回忆,直到8年后,她也离开了人世,跟白居易合葬在一起,实现了“死为同穴尘”的承诺。
有人说,白居易对杨氏的感情,从来不是爱情,只是责任。30年的陪伴,哪能只用“责任”来概括?他会在她生病时亲自熬药,会在她难过时陪她说话,会在诗里写她的好,会用“同穴尘”的承诺给她安全感——这些不是责任,是刻在骨子里的依赖和爱。
杨氏也从来不是“附属品”,她有自己的温柔和坚韧:在他被贬时不离不弃,在他失女时陪他挺过,在他晚年时给她安稳——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场“没有心动的婚姻”,过成了最暖的“依靠”。
最好的婚姻,不是轰轰烈烈,是“我陪你”
白居易和杨氏的婚姻,没有“青梅竹马”的浪漫,没有“一见钟情”的心动,却告诉我们:最好的婚姻,不是轰轰烈烈,是“我陪你”——陪你贬谪,陪你低谷,陪你变老;是“我懂你”——懂你的愧疚,懂你的理想,懂你的软肋;是“我等你”——等你放下过去,等你正视我,等你跟我一起走向未来。
湘灵是白居易心里的“白月光”,是他一辈子的遗憾;而杨氏是他身边的“暖炉”,是他一辈子的依靠。遗憾会让人难忘,可依靠才能让人安稳。
现在读白居易的诗,会为“思悠悠,恨悠悠”的湘灵感慨,也该为“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的杨氏动容。因为前者是爱情的遗憾,后者是婚姻的温暖——遗憾让人记住爱情的美好,而温暖才是支撑人走过一辈子的力量。
这就是白居易和杨氏的婚姻:没有惊天动地,却有细水长流;没有甜言蜜语,却有不离不弃。这种“相濡以沫的责任之爱”,或许比轰轰烈烈的爱情,更能抵得过岁月的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