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禅房,远远就看见两个士兵背着手站在门口,手里的长矛斜插在地上。老僧指了指禅房的窗户,小声说:“王大人就在里面,你趁士兵换班的时候,从窗户缝里递点东西进去,千万别出声。”
裴迪点点头,蹲在墙角,盯着门口的士兵。过了大概一炷香的功夫,远处传来换班的哨声,两个士兵骂骂咧咧地转身离开,裴迪赶紧猫着腰跑到窗户底下,轻轻敲了敲窗户。里面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谁?”
是王维的声音!裴迪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压低声音说:“摩诘兄,是我,裴迪。”
窗户“吱呀”一声被推开一条缝,露出王维的脸——才几个月不见,王维瘦得颧骨都凸了出来,脸色蜡黄,嘴唇干裂,头发乱糟糟的,哪还有半点以前在辋川的清俊模样。他看见裴迪,眼睛一下子就红了,想说什么,又赶紧捂住嘴,怕被人听见。
“摩诘兄,你怎么样?”裴迪把怀里的麦饼递进去,又塞了一包草药,“这是治伤的药,你要是被打了,就敷上。”王维接过东西,攥在手里,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他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塞给裴迪:“裴兄,这是我写的诗,你一定要收好……千万别丢了。”
裴迪赶紧把纸揣进怀里,刚想再说几句话,远处传来士兵的脚步声,王维赶紧说:“你快走吧!别管我,一定要把诗收好!”裴迪点点头,最后看了王维一眼,转身就往寺外跑,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他知道,这张纸,一定藏着王维的心思。
跑出菩提寺,裴迪一路不敢停,直到跑出长安城外,才找了个没人的山洞,把那张纸拿出来。纸上的字歪歪扭扭,显然是王维在里面偷偷写的,上面只有两句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裴迪反复读着这两句,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万户伤心”写的是长安的惨状,“百官朝天”写的是他对大唐的忠心啊!安禄山逼他当官,他不敢明着反抗,就用这两句诗,表明自己的心意!
后来肃宗即位,收复了长安,王维因为被叛军囚禁,又差点被迫当官,被抓起来审问,按律要判重罪。就在这时候,裴迪拿着王维写的那两句诗,跑到朝廷上作证:“陛下,王大人在菩提寺被囚时,就写下这两句诗,表达对大唐的忠心,他从来没有想过归顺叛军啊!”
官员们把诗拿过去看,反复琢磨“百官何日再朝天”这一句,都觉得王维确实是忠心耿耿,肃宗也被这两句诗打动了,最后不仅没治王维的罪,还让他官复原职。
王维出狱那天,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裴迪,两人在破庙里抱在一起哭——如果不是裴迪冒险探监,不是这两句诗,王维早就成了刀下亡魂,这段“诗救知己”的佳话,也成了乱世里最动人的一抹亮色。
长安收复后,裴迪因为护驾有功,被肃宗任命为蜀州刺史。蜀州远在西南,虽然没有长安那么乱,但也受了战乱的影响,百姓流离失所,城里的商铺十家有九家关着门。裴迪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又组织士兵修补城墙,安抚流民,忙得脚不沾地。
他以为自己会在蜀州安安稳稳地待几年,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就遇到了杜甫。那天他正在府衙处理公务,手下人来报,说有个叫杜甫的诗人,从成都来,想拜见他。裴迪一听“杜甫”两个字,赶紧放下手里的笔——他早就听说过杜甫的名字,知道他写的诗里全是百姓的疾苦,是个有良心的文人。
他亲自跑到府衙门口迎接,就看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中年男人,背着个破包袱,头发花白,脸上满是风霜,手里还拄着一根拐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您就是杜子美先生吧?”裴迪拱手笑道。杜甫也赶紧拱手:“不敢当,在下杜甫,久闻裴使君大名,今日特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