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
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干。
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
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
窗中夜久睡髻偏,横钗欲堕垂著肩。
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
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宫里怪。
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织锦的女子,没日没夜地织锦,织好的锦“一匹千金不卖”,全要交给宫里,宫里还嫌不够,就算锦江水干了,还要多要。王建写的是织锦女的辛劳,也是对宫廷奢侈的无声批判。
这些诗,后来被人称为“乐府诗”,他和张籍的乐府诗,因为风格相近、都写写实,被并称“张王乐府”。有人说,王建的乐府诗“字字见血,句句见泪”,他却说:“我把看到的写下来而已。”他没忘记是寒门出身,没忘记边塞的苦,所以他的笔,始终对着那些像他早年一样挣扎的底层人。
晚年的王建,官越做越大,当了陕州司马、光州刺史,可他还是老样子——穿粗布衣裳,吃简单的饭,没事就写诗。他跟张籍还经常通信,互相寄诗,点评对方的作品。张籍写“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王建就回“自别青山归未得,羡君长听石门泉”,俩人还是当年学馆里的样子,头发都白了。
约830年,王建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多岁。他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一箱子诗稿,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当了一辈子官,没贪过一分钱,没置过一亩田,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写诗上。
后来有人把他的诗编成了《王司马集》,流传到现在。翻开这本书,你看不到“大诗人”的架子,只能看到一个从颍川寒门走出来的穷小子,一个在边塞摸爬滚打十三年的士兵,一个为底层人说话的官员——他把自己的苦难、别人的苦难,都写成了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道理,只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现在再读王建的诗,还是会被戳中——读《渡辽水》,会心疼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士兵;读《田家行》,会想起那些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读《寄张籍》,会想起年轻时一起共患难的朋友。这就是王建的厉害——他写的不是“诗”,是“人”,是每个在苦难里挣扎,却依然想好好活下去的人。
他的人生,就像他写的诗一样,平凡却有力量。从颍川的穷小子,到边塞的幕僚,再到“张王乐府”的诗人,他没走什么捷径,一步一步,把苦难踩在脚下,把生活写进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