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也得忍,家里还有老婆孩子等着他拉船换口饭吃。王建写这首诗时,没加任何修饰,就像把老纤夫的苦,直接搬到了纸上。
宫女:住华丽宫殿,却连扫地夫都羡慕
晚年写《宫词》时,王建把目光对准了宫里的“囚徒”——宫女。别人写宫怨,只写“寂寞”,他却写得更细:宫女们的好奇、渴望,还有假装生病的无奈。
《宫词》里有句特别扎心:
“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宫女们早上起来,看到台阶前的扫地夫,觉得新鲜得很——她们一辈子待在宫里,没见过外面的男人,围着扫地夫,争着给他钱,问他“外面的世界,是不是跟宫里不一样?”
王建在长安当太常寺丞时,见过宫女的“可怜”:有个宫女偷偷跟他说,十五岁进宫,现在三十了,没见过爹娘,没见过外面的花,连柳树发芽都隔着墙看。有次宫里的牡丹开了,她偷偷摘了一朵,被嬷嬷骂了半天,说“你也配碰这花?”
后来他写《宫词》,没写宫女的“怨”,写她们的“小渴望”:想知道外面的天是不是更蓝,想知道老百姓吃的饭是不是更香,想知道扫地夫的日子,是不是比宫里自由。这些“小渴望”,比“大哀怨”更让人难受——她们连最普通的“自由”,都成了奢望。
大白话里的真功夫:不用“掉书袋”,老百姓能懂才是好诗
王建的诗,读着像大白话,没什么生僻字,可懂行的人知道,这“大白话”里藏着真功夫——不是他没文化,是他故意不用“雅词”。他说:“我写的诗,是给老百姓看的,他们听不懂,写得再雅也没用。”
他写农民的苦,用“苗疏税多不得食”——“苗疏”就是禾苗稀,“税多”就是税重,谁都能懂;写纤夫的累,用“水宿沙行如海鸟”——纤夫在水里住、在沙上走,像海鸟一样无依无靠,不用解释,画面感就出来了;写宫女的寂寞,用“不识阶前扫地夫”——连扫地的人都不认识,可见多久没见过外面的人,简单一句,比“深宫寒夜独难眠”更有力量。
有次韩愈跟他开玩笑:“仲初,你这诗写得太‘土’了,就不能加点典故?”王建笑着说:“韩兄,你要是跟老农说‘朱门酒肉臭’,他可能听不懂;但你跟他说‘输入官仓化为土’,他立马就懂——因为他见过啊!”
韩愈想想,还真没反驳。后来白居易写《卖炭翁》,也学王建的“大白话”,用“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开头,简单直接,老百姓一听就懂。白居易说:“我这是学王建,诗要‘老妪能解’,才是好诗。”
王建的“通俗”,不是“浅”,是“真”。他写的话,都是老百姓天天说的话;他写的事,都是老百姓天天经历的事。比如《织锦曲》里“窗中夜久睡髻偏,横钗欲堕垂著肩”——织锦女熬夜织锦,头发乱了,钗子快掉了,这场景,哪个熬夜干活的女人没经历过?再比如《别陕州王司马》里“黄河岸上白头人”——一个白发老人站在黄河边,要跟朋友分别,这画面,哪个经历过离别的人没见过?
这种“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珍贵。中唐有很多诗人,写得比王建“雅”,比王建“有名”,可他们的诗,没像王建的诗那样流传得广——因为老百姓记不住“骈四俪六”的句子,却能记住“苦哉生长当驿边”“且免向城卖黄犊”这些大白话。
白描与对比:不用花架子,照样戳心窝
王建写诗,没什么复杂的手法,就靠两样:白描和对比。可就是这两样“简单手法”,把中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