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舜帝的这一番指点,让大禹在复盘中对舜帝的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大禹的眼中,舜帝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更加巍峨起来。
他仿佛看到了舜帝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深谋远虑的策略。
而按照最终摆脱阐教的模式继续下去,便是让人皇之位不再宣扬。
于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后,毅然决然地自封为王。
这一举动,不仅意味着“天地人三界,人族独立”
,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
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或许会引起轩然大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显得那样合情合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到了秦末之时,一个名叫陈胜的人,竟然也重复了大禹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划破了封建社会的长空,引了无数人的共鸣。
启终止推举制,开启“家天下”
模式,这一举动彻底断绝了阐教对人族权力更迭的影响力。
自此,人族的气运开始在洪荒大陆上逐渐沉淀下来。
然而,这样的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有扈氏曾奋起反抗,但最终被启通过“甘之战”
镇压下去。
此后,启还召集贵族(诸侯,即部落联盟壮大后的国的领)进行会盟,正式确立了世袭制。
会盟的结果是,诸侯们得以保留各自国家的权力,并且同样实行世袭制。
而名义上的共主则被称为王,同样也是世袭制。
这些国家共同组成了所谓的“天下”
。
值得注意的是,启所认可的“天下”
,是舜帝斩断今古之后的整块洪荒大陆。
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启做出了一个重大让步——他将几代人皇从各国收拢过来的权力,大部分都让渡给了国君(诸侯)。
这种类似分赃的权力分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诸侯们的利益需求,但却严重削弱了人族的团结。
这一举动使得无数掌握实力的国君们心中滋生出了不应该有的野心,他们开始对更高的权力产生觊觎之心。
后世之人常常会提及这样一句话:“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所指的,便是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欲,而不惜将人族引入分裂境地之人。
他们妄图收回阐教的控制权,却未曾料到,这一举动竟会给人族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
这种分裂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始皇帝的降临,才最终画上了句号。
然而,对于当时的启来说,他别无他法。
尽管有扈氏并非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但他的反抗却让启清楚地意识到,大夏王朝已然面临着倾覆的危机。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启在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认可贵族们的诉求。
然而,这一决定却引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权臣威逼王的事件接踵而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康失国”
。
九黎遗民中的强者,继承了羿之名,以强大的实力威逼太康,成功地登上了大夏王朝实际掌权者的宝座。
这一幕,与当年大禹对舜帝所做的如出一辙。
而在极光的对岸,所有的仙神们都面色苍白,如临大敌般地惊恐起来。
舜帝那惊世骇俗的一剑所带来的威力,犹如汹涌澎湃的波涛一般,正逐渐席卷而来,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尽管后世有“天上一天,人间一年”
的说法,但在当时,这种时间流的差异尚未达到如此夸张的程度。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之间的时间流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同。
这一变化使得针对人族的算计变得不再那么有效,原本精心策划的计划,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失去了时效性。
当他们终于商量好要去实施这些计划时,却惊愕地现,人间早已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这种情况让所有的仙神都感到束手无策,他们无法长时间驻留在人间,因为时间的差异会导致他们错过许多重要的事情。
而在天上,他们又无法及时了解人间的动态,这就形成了一种两头堵的局面,让他们陷入了极度的被动。
面对如此困境,仙神们的心态彻底崩了。
原本他们还想着能够轻松地分润人族的气运,但现在看来,这简直比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