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一个操作系统?哪怕是微型的,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亲手处理中断、管理内存、调度任务……那些他们一直以为理所当然、由底层系统默默完成的一切!
其中一名少年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那张轻薄的A4纸,在他的指尖,被捏出了深深的褶皱。
他的脸色,一片煞白。
另一边,那个试图用现代技术复原失传古乐谱的音乐与文学小组,也遭遇了同样的思想冲击。
那位能随手在钢琴上即兴谱写出华丽交响乐章的音乐少女,呆呆地看着自己的任务。
“任务:完整分析并手抄解构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全部配器总谱。”
“并以不少于一万字的篇幅,详细论述其中每一种乐器的独特音色,是如何在不同段落,与人声合唱的各个声部,形成严谨的‘复调对位’关系。”
少女的脑海中,可以瞬间响起“欢乐颂”那恢弘壮丽的旋律。
她能清晰地分辨出长笛的灵动,圆号的辉煌,定音鼓的庄严。
她的乐感与创造力,是神赐的礼物。
但……
“复调对位”?
那是什么?
总谱?她习惯了依赖软件自动生成,从未想过去亲手绘制那如同天书般复杂的谱表。
每一种乐器的音色与声部的关系?
她能感觉到它们的美妙融合,却无法用乐理的语言,将这种“感觉”精确地拆解、分析、论述。
她就像一位天生的诗人,能吟诵出最动人的诗篇,却被要求去分析每一个词的偏旁部首、音韵格律,以及它们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
她有顶级的创造力,却对支撑起整个古典音乐大厦的最基础、最枯燥的乐理知识,几乎一片空白。
那支笔,此刻在她手中,重若千斤。
一个又一个任务,被冷漠地分发下去。
一个个看似直指他们天赋核心,实则如同“照妖镜”般的课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研究仿生学的少年,被要求从最基础的牛顿力学和流体力学公式开始,推导出一只蜻蜓悬停时,其翅膀产生的升力模型。
痴迷化学合成的天才,被要求写出十种最基础化学元素,在人类历史中被发现、提纯、应用的完整编年史,并附上每一次技术突破的原始论文出处。
……
整个【稷下学宫】,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寂。
昨日通宵狂欢的亢奋,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艰难,彻底取代。
几乎每一个小组,都在自己的任务面前,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一堵由最基础、最底层、最被他们忽略的知识,所砌成的,坚不可摧的墙。
导师们没有催促。
他们没有嘲笑。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