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还受了伤!”艾默里奇激动地比划着,“只是版权费用方面……”
“…”李琦有些想不起来。
“就是空袭最开始时,遮天蔽日的机群扑向环礁的镜头!极具历史冲击力!”
李琦终于有了印象,“可以,让他们报价,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我同意购买。”
这种历史影像嵌入,对于影片质感也是加持。
“太好了!我立刻去联系!”艾默里奇瞬间兴奋得像拿到了圣诞礼物的孩子,几乎是小跑着离开。
李琦却收敛了笑容,招手唤来了早已派驻米国的卓韦。
他低声吩咐,语气凝重:“技术层面,我完全放心艾默里奇,但我只要你盯紧一件事:叙事,绝不能让他偏离剧本的核心结构和重心。”
前世那部《决战中途岛》在北美的票房不佳,在李琦看来,根源在于叙事上的贪婪与迷失。
它试图面面俱到,既想宏观展现米日双方的战略博弈,又想刻画底层士兵的英勇,还想穿插家庭温情线,结果导致结构松散如“流水账”,情感浓度被稀释。
相比之下,《虎!虎!虎!》的多视角叙事更紧凑,《血战钢锯岭》或《1917》的单一深度视角更具沉浸感。
李琦的剧本做了大刀阔斧的减法:
聚焦核心:镜头牢牢锁定米军飞行员、指挥官、情报破译专家,以及本子将领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等人的决策与挣扎。
删除了所有飞行员与妻子家人告别的冗长俗套戏码——这些缺乏铺垫的“平安归来”祈愿,在紧张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刻意且拖沓。
剔除冗余,虽然理解好莱坞对“政治正确”的追求,但前世影片中关于美籍日裔情报官及其在国内遭受不公待遇的支线,被果断移除。
这些内容更适合独立成篇,强行插入会模糊《决战中途岛》的核心——那就是战场的残酷与命运的博弈。
所有的情感容量,都被投入到呈现米军与日军在钢铁与火焰中的惨烈搏杀。
李琦的脑海中,浮现出前世某些米国政客在二战纪念日令人错愕的发言:
某国防部长曾声称要“牢记米日双方士兵的勇敢精神”,并称这种精神“在米日盟友关系中永垂不朽”。
更有某白宫发言人公然宣称:“1945年8月6日,米国和本子共同结束了太平洋地区的异常毁灭性战争。”
甚至某驻华夏大使馆的推文抽象地写道:“我们对广岛人民及其传递的持久和平与希望致敬……他们的和解精神,是米日和平与繁荣的共同决心……”
我可去尼玛的吧!
合着当初偷袭珍珠港的不是本子?不是你们两个国家在中途岛绞肉机?不是米国投的原子弹?
而是并肩作战,对手是三体人是吧?
他们还有一个错误:米国和本子没有在8月6号结束什么毁灭性的战争,因为8月9号,米国又往本子扔了一颗原子弹。
“既然你们不体面,那就就帮你们体面。”
既然有人试图涂抹和模糊历史,那就用最真实、最震撼的方式,帮他们“体面”地记住。
“拍战争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
李琦对卓韦再次强调,“我们不仅找到了参战的老兵,还联系了许多犹太裔的历史学者和组织,如果有人质疑,随时欢迎他们来采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都经得起历史的拷问。”
“明白!”
就在这时候,天空之上,那架c-47再次掠过,它的轰鸣声,仿佛是对遗忘的最有力抗议。
…
卓韦领命而去,身影消失在片场嘈杂的人群中。
李琦并未停歇,他在剧组转了一圈。
正好看到一群人,他们身形精干,皮肤大多黝黑,眼神里混杂着惯于搏命的锐利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这是从香江远道而来的洪家班骨干,以及几位业内知名的龙虎武师。
此刻他们正在拍一场戏。
“都准备好了没?”
“准备好了!”以钱嘉乐为首的几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面对高难度动作时的亢奋与决绝。
“321!跳!”
没有犹豫,没有替身,更没有先进的威亚和气垫做万全保障。
钱嘉乐低喝一声,带着几名武师,从一艘近十几米高(约四层楼)的战船船舷上,朝着下方坚硬的地面纵身跃下!
“砰!”“砰!”几声沉闷的、令人牙酸的撞击声接连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