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归宁32(1 / 3)

书中缘 到点儿吃饭 2324 字 3天前

当柳氏看清那两页纸上所写的内容时,她的内心同样诧异,只面上维持不动声色,待将两页纸重新放于桌上,反倒先看向自己的女儿,问其可觉有什么补充。

顾清一听母亲用了“补充”

二字,眼底一动,这意味着,父亲的预案,母亲只是看了一遍就同意了,但从进屋到现在,夫妻二人却是连一个照面都还未曾打过,就连那两页纸,也是经由她递过去的,而父亲的字迹,母亲自然也认得。

“母亲,”

顾清略微收小声量,缓缓道,“礼节往来,女儿尚有许多需要学习了解,一切遵照爹娘安排。”

柳氏听罢神情依旧,却是重新做了个正襟危坐的动作,依旧未有往旁座顾铭德那里投去目光,但这回也未看着女儿,只目视前方,视线像穿出房门落在远方,嘴上道:

“既是这样,我有补充。”

早在十几天前,顾铭德就已派人以快马沿拟定路线提前去寻女儿的归宁队伍。

既是南理大族的儿媳归宁中原,所备豪礼之珍稀贵重自不在话下,又因山水路遥,其去迢迢千里,耗费时长不说,为防途中匪患及各种突状况,也不能只像寻常城内亲戚走动那般只车马侍婢随行即可。

因而,此番顾清的归宁队伍,真正的规模远不止齐国京城百姓所见那般。

虽说进城的人马已是浩浩荡荡,但城里人并不知道,这支豪华的队伍,实则还配备有一支包含骑兵及步卒在内的精锐护卫,若算上进城时走在队伍最前的那十几名壮硕的家丁,整体护卫人数将近五十人之众。

然而,中原不比南理,无论豪强、藩王乃至他国来使,都绝不允许有携带武器的兵士队伍进入大城重镇,何况还是都城地界,因此,南理杨家的护卫队自踏足中原之日起,便就受到严格的管制。

久居京城的顾铭德当然清楚相关法度规则,故而早在顾清启程之前,他就已向行走路线上途经的州府派出专人,先期做了报备及打点,完善担保所需的各项文书,确保取得各地官府的放行凭证并弄清各地对护卫队临时停驻的具体要求。

因此,十几天前提前派出的那两个人,除了确定队伍最新到达位置,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等到两方会合,便要协助队伍在后续路途里更加顺利地通关,并确保队伍临时过夜时达到官府的停留要求,不致多生是非。

等到归宁队伍最终走到距离都城尚有三十里处,便就被京城兵马司的西辖司指挥使领兵拦停下来。

此后,在验看全部通关文书及身份证明后,分离出护卫队及归宁人员,再对护卫人数及武器数量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并明确宣告都城规矩,其中就包括护卫队停留期间武器的封存要求。

待等验查流程结束,兵马司人员又分作两队。

由指挥使亲自领带的那一支,在顾家人的引路下,领着归宁的护卫队前往落脚地——在此之前,顾家已提前在城外备下庄子,到地方后,指挥使会亲自监督武器封存并贴上兵马司封条,后才离去。

而另外那支兵马司队伍,无疑是在进城前的最后三十里地行进中,充当了另一种形式的“护卫”

,虽然未有道破,但双方也是心照不宣,这何尝不算是一国对另一国的礼遇。

这边柳氏已经继续说道:

“明日一早,先请此番随队进京的医官来给女儿诊脉,将消息坐实,并即刻欢喜宣说,务必人人皆知,此为要;

其二,待等消息放出,暂歇在城外庄子的那支队伍,我要宴请一次他们的指挥官;

第三,女儿这两日预先备下一封书信给你夫婿,交与我;

第四,虽是喜讯,实知的时间地点确也巧合,为防日后为人挑拣毛病,权威长辈更宜注重‘仁义诚信’,这个人选,我更偏向士林尊长。”

说到这里,柳氏稍微停顿才再继续,语却也有所放慢:

“我是其母,报喜之事必得由我亲自去,此为我中原之礼数,不致为人诟病,且同为女性,去到那边,与亲家母说话也更方便。

礼品之事我不理会,但此行我要带多两人,一是诊脉的医官,另外一个就是咱们京里的李稳婆。

女儿有喜,不宜再次颠簸跋涉,亲家当能理解,但还是要用他们自家的医官以为佐证,再让李稳婆将后续调理、安顿、准备当场说明,也是咱们作为娘家人最好的礼待。

至于此行护卫,无需另外组织,现成的足矣,又还是那边的人,与医官同理,是为最恰当。”

入夜之后,宅院之中原就十分安静,而此刻书房中更是针落可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