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了公共工程的扩张。
为德国人用惊人的速度搞定波兰提供了巨大帮助的德国高速公路网就是这一政策的成果。
1933年-1936年纳粹政府为公共工程注入了约150亿帝国马克的资金,而其撬动的资本力量则更为客观。
因为这些工程大部分都是使用的失业人口,需要支付的工资极低,且从1933年7月31日起,大量的劳改集中营劳动力也参与了这些工程,且这些劳改集中营不拿工资的劳动力并不被视为失业者。
pS:禁止提高工人工资的政策,让德国工人从1928年-1942年的工资水平甚至是在下降的。不过德国经济的恢复,和纳粹大喇叭的持续输出,却让德国工人对于纳粹的认可度,远高于一战后期糟糕的德皇政府,和魏玛时期无力恢复经济的政府,属实是比烂比出的地狱笑话。
其二,重整军备
将在一战后完全废弛的武备恢复正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杠杆,为当时开工率不到30%的德国重工业注入了最重要的启动资金。
比如德国被很多德棍吹嘘的生铁与钢产量,就在1932年-1935年间,分别增长了3.2倍和2.8倍。
至于这样的产量和德国重新成为世界第3工业国的基础,为何没有让德军获得“充足”的装备,除了前述德军建军思想、小胡子日常摇摆又喜欢细节干涉的操作、德国工业资本与外国资本的金融勾当等一系列因素外,就要看下一项纳粹德国经济政策了。
其三,极度强调自给自足。
在公共工程和军备恢复都在1936年底无法创造更多市场的情况下,对于一战经济封锁记忆犹新的纳粹党,开始执行极端的自给自足政策。
注意这不是东大的独立自主工业,而是更加接近某些二极管口中,类似于东大不能生产圆珠笔钢一定是受制于人标准下的自给自足。
小胡子在纳粹准备执行4年经济计划前宣称,“4年之后,不管用什么方式,凡能依靠德国人的智慧,依靠我们自己的化工工业、机械工业,以及我们自己的自然资源制作出来的各种原料,德国均应独立地进行生产,不再依赖外国。”
这种政策,让在公共工程和军备重整任务结束后流出的人力,大量流入了原料工业部门,这不仅给了大量德国资本在这种调整中上下起手的机会,也让德国工业无法在战前爆出足够武装德国乃至其盟友装备的情况成了必然。
因为对于当时体量的德国来说,通过花费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弄到所缺少产品,从产量到质量都不能满足的代替品,是一种极为不经济的做法。
而为了维持这个政策,纳粹政府所需要支付的开支远远超过了前两者,这让上台时就国库空空的纳粹政府,不仅不想也无力兑现提高工人待遇的承诺,还被迫与各种银行资本进行了深入绑定,更加便于各种资本从中攫取利益
比如德国的人造毛工厂——用于生产德国缺乏的猪鬃的替代品,普遍能从银行系统获得超过其本金100%的贷款,而这些当时已经结成康采恩的企业,又通过这种方式攫取了多少利润,今天的我们根本无法估算。
(一些解释:
小胡子对苏联的深恶痛绝
当前舆论场,由于某些拟人国家的行为,在小胡子一箩筐政策中算不上大头的“反犹”不仅成了某种给小胡子洗白的角度。
还成功掩盖了小胡子在二战前,能为纳粹德国争取一个宽松国际环境的最大政治站位——“反苏”,和最终决定了德国在可以消化西欧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毅然选择挥师东进的基本思想内核——“反共”。
(当然消化既得利益的难度,因为上述经济政策而变的极为困难,也是迫使德国入侵苏联的原因。)
而产生小胡子这一思想的根源,或者说这一实际上可以凝聚普通德国人更大共识的口号的根源,则是一战战败后像众多普通德国人一样经历了饥饿和萧条生活的小胡子,在一战德国政府和在德国有极大影响力的德国陆军宣传教育下产生的。
对于这些不知道只有当时德国高层才知道的如下两个事实的普通德国人来说,与其相信一贯是“天下无敌”的德军被人击败了,不如相信是布尔什维克、犹太人和魏玛共和国政府的“背后一剑”才葬送了德国的利益和尊严。
(两个事实:
a、一战投降是当时受人尊敬的德国陆军将军们选择的媾和;
b、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也是德国皇帝和陆军想要迫使沙俄退出一战而推波助澜的——虽然这种行为最后玩脱了,沙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