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就像是拿死后化作丧尸、僵尸的场景去恐吓信奉“死亡即新生”的族群,他们甚至可能将丧尸、僵尸视作轮回先驱,反而心生敬畏。
脱离文化土壤的恐惧,就像没有根系的浮萍,没法真正沉入对方的灵魂深处。
他以为的狰狞恐怖,或许在小世界生灵眼中只是滑稽的表现。
甚至用地球文化精心设计的惊悚桥段,还可能刚好撞上小世界生灵的某种庆典仪式,让对方肃然起敬。
非但不觉得害怕,还觉得这场景非常有诚意。
所以他得先了解小世界的文化,然后才能编织出让挑战者瞳孔骤缩、心脏骤停的深层恐惧。
正如1号游客所说,唯有扎根于他们世代相传的禁忌、刻在血脉里的敬畏、融入日常的习俗,才能让恐惧真正生根发芽。
例如,用他们供奉的神祇反过来审判他们,用他们遵循的法典扭曲成束缚他们的枷锁,这种“熟悉事物异化”所带来的冲击力,才是能让惊吓值如火山喷发般喷涌。
聊到这里,1号游客还举了几个他能够听懂的例子。
古早地球时代,中式恐怖中经常出现的元素:纸人。
这本是传统丧葬、祭祀仪式中的常见物品,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却承载着沟通阴阳的功能,是生者对逝者表达敬意的载体。
当纸人从僵硬的祭品变成眼神灵动,关节扭曲的活物。
带来的恐怖不是纸人会动那么简单。
而是阴阳秩序被打破带来的深层不安。
在古早时代的中式传统文化中,祭祀用品的表现一旦越界,就意味着对生死规则的亵渎,这种恐惧远比“鬼”的形象更令人毛骨悚然。
但这种从传统习俗中孕育的恐怖,放在没有相同文化概念的地区,就会变得毫无杀伤力。
例如,将这种恐怖放在没有相同文化基础的非洲原始部落里。
纸人成精的概念,远不如他们身边真实存在的野兽,更凶猛可怕。
其他还有“喜丧颠倒”带来的恐怖表现。
中式婚丧有严苛的礼仪规矩,红喜白丧泾渭分明,一旦颠倒就成了最恐怖的禁忌。
古早地球时代就有不少用“冥婚”等概念拍摄恐怖题材电影的传统。
电影场景里,本该张灯结彩的喜堂,红烛燃着绿焰,新娘凤冠霞帔下是青紫尸斑,拜堂时宾客都是纸人,本该说“早生贵子”的司仪却念着:入土为安。
这种异化的恐惧,最能深入人心。
类似的案例还有:裂口女传说、拉拉奎那、那伽复仇,等脱胎于文化的内容,所带来的极度恐惧。
这些例子的共通点在于,都将一个群体习以为常的信仰、习俗、情感符号,等内容进行了异化。
让神圣变成邪恶,让日常变成诡异,让敬畏变成恐惧……用小世界生灵的文化作原料,才能熬出最醇厚的恐惧。
这种“熟悉事物异常化”,正是刺穿心灵防线最锋利的恐惧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