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银幕有多大,而是成百上千人同时流泪、呼吸、鼓掌。那一刻,孤独被打破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靠热搜推动的,而是靠这些看不见的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筹备期间,意外接连发生。
先是剪辑母带因服务器故障损毁三分之二;接着合作发行公司临时撤资,理由是“社会议题太沉重”;最严重的是,某自媒体发文质疑《信使》真实性,称“老吴徒步送信纯属摆拍”,并附上所谓“知情人士爆料”。
舆论迅速发酵。评论区出现大量攻击:
>“现在的纪录片都成苦情剧了?”
>
>“拍穷人博同情,导演是不是想拿国际奖?”
>
>“建议改名叫《眼泪收割机》。”
团队士气低迷。顾辰甚至提议删减敏感段落,加入明星访谈增加流量。
林默沉默一整夜。第二天清晨,他出现在艺术学院礼堂,面对上百名报名参与项目的大学生。
“你们相信真实吗?”他站在台上问。
无人应答。
他转身播放了一段从未公开的画面:暴雨倾盆的山路上,老吴滑倒在泥水中,邮包浸湿大半。他挣扎爬起,解开外衣,用身体护住几封标注“急件”的信函。镜头晃动剧烈,是随行志愿者手持拍摄,声音断续:
>“老吴!别管信了!”
>“不行……有个娃等着录取通知书……”
>“你疯了吗?这雨要引发山洪的!”
>“我疯不了……这些人等得起吗?”
全场静得能听见呼吸。
“这段我没剪进正片。”林默说,“因为它太痛了。可正因为痛,我才更要放出来。如果我们连真实的代价都不敢展示,那我们的‘真实’本身就成了表演。”
掌声雷动。
当天下午,数十所高校影视社团联合发起“万人联名观影倡议”;几位知名导演公开发声支持;更有普通观众自发组织街头放映活动,在广场、校园、工地搭起临时银幕。
压力之下,原发行公司重新签约。院线档期敲定在清明节前夕??一个关于记忆与归来的节日。
首映当天,影院座无虚席。开场前,林默站在幕后,听着观众陆续入场的脚步声。王雨晴递给他一张纸条:
>“张师傅来了,带着那位黑衣女人。”
灯光熄灭,片头缓缓浮现:
>**《听见的脚步》**
>??献给所有默默行走的人
九十分钟里,无数人低头抹泪,又频频抬头。当片尾字幕滚动,真实人物逐一亮相:赵国强笑着补鞋,张伟站在安检口敬礼,老吴牵着孙子走过村口石桥,沈秀兰为新生儿戴上红绳……
全场起立鼓掌。
映后交流环节,一位少年站起来,声音发颤:“我爸是外卖员,每天跑一百多单。以前我觉得他没本事,不像同学家长开豪车。可看完片子,我才明白……他也是在送‘希望’的人。明天,我想跟您一起去拍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