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动风生虫始振(2 / 3)

第三章风虫论治·平肝驱虫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则:平肝熄风,驱虫消积,顾护脾胃

申时正,岐黄在医案中写下“治惊蛰三法:镇、驱、补”六字,案头摆着三组药对:天麻配钩藤,平肝熄风;槟榔配苦楝皮,驱虫消积;白术配茯苓,健脾和中。

“肝风宜镇,虫积宜驱,正虚宜补,”他以竹筷指点药对,“天麻配钩藤,仿天麻钩藤饮之意,平肝而不燥;槟榔配苦楝皮,即化虫丸之旨,驱虫而不伤正;白术配茯苓,如四君子汤之法,健脾以杜生虫之源。”

阿远见方中常配陈皮、砂仁,疑惑道:“此非理气药?”岐黄笑道:“虫积易致气滞,陈皮、砂仁理气和中,助驱虫药运行,此乃‘治虫需调气’之妙。”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酉时三刻,岐黄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夹入新抄的医方,重点圈注乌梅丸、镇肝熄风汤、布袋丸三方。

1.乌梅丸(蛔厥重症,寒热错杂)

-基础方:乌梅30g、细辛3g、干姜6g、黄连6g、当归9g

-惊蛰化裁:加天麻9g、钩藤12g,平肝熄风;呕吐加半夏9g、生姜3片,和胃止呕

2.镇肝熄风汤(肝阳化风,眩晕痉厥)

-基础方:怀牛膝18g、代赭石30g、龙骨20g、牡蛎20g

-惊蛰化裁:加槟榔12g、使君子9g,驱虫消积;虫积化热加黄柏6g、苦参9g,清热燥湿

3.布袋丸(脾虚虫积,正虚邪实)

-基础方:使君子12g、苦楝皮9g、白术15g、茯苓18g

-惊蛰化裁:加党参12g、山药15g,增强健脾之力;腹痛加白芍18g、甘草6g,缓急止痛

“布袋丸治惊蛰虫积,”岐黄敲了敲书页,“需注意苦楝皮用量不可超过9g,防中毒伤肝,如《本草纲目》‘苦楝皮有毒,宜酒炒用’之戒。”

三、针灸奇术:熄风驱虫的时空疗法

戌时初,岐黄在针灸铜人上标注“风虫三穴”:太冲、风池、四缝。阿远举着艾灸盒,见师父特意在“卯时”“巳时”两个时辰画圈。

“卯时肝经当令,巳时脾经当令,”岐黄以银针模拟进针,“太冲平肝熄风,风池祛风止痉,四缝驱虫消积。肝风甚者,太冲用泻法;虫积甚者,四缝点刺放液。”

他又取出三棱针,在铜人“天枢穴”处模拟挑治:“天枢为大肠募穴,挑治可通腑驱虫,配合艾灸神阙,温脏止痛。”

第四章惊蛰养生·防风驱虫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仁驱虫粥与熄风茶

亥时正,阿远在厨房煮“惊蛰三仁粥”:使君子仁、薏苡仁、冬瓜仁同煮,加少许冰糖。岐黄端来一碟菊花枸杞糕,另配一小碗薄荷绿豆汤:“三仁粥驱虫健脾,菊花枸杞糕平肝明目,薄荷绿豆汤清热熄风,此乃‘寓防于食’之养身。”

他又展示自制的“熄风驱虫茶”:天麻3g、钩藤3g、使君子5g,沸水冲泡,“此茶可代茶饮,防肝风虫积于未然。”

说起禁忌,岐黄严肃道:“烧烤、甜食、生水堪称‘惊蛰三忌’,烧烤助热生风,甜食助湿生虫,生水含虫卵,昨日孩童之病,便因贪饮生水所致。”

二、起居调摄:防风避虫与春捂节度

子时三刻,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门窗加装纱网,衣柜中放入槟榔香囊,床头放置薄荷枕。“惊蛰宜‘防风如防贼,驱虫如除草’,”他指了指墙上的《保生要录》,“早晚需关窗防惊风,衣物被褥定期暴晒防虫,儿童避免赤足踏地,防虫卵入侵。”

说到睡眠,他拍了拍磁石枕头:“惊蛰宜睡硬板床,防肝风扰动,若夜惊可在枕边放琥珀粉,镇心安神。”

阿远见墙角放置着苦楝皮、百部,便问其故。岐黄道:“苦楝皮、百部煎水喷洒居室,可驱虫避秽,此乃‘外治防内患’之法。”

三、运动养生:导引熄风与动静相宜

丑时初,星稀月朗,岐黄带阿远到庭院做“惊蛰熄风导引术”。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如抱球状置于胸前,先向左缓缓旋转(疏肝),再向右缓缓旋转(和脾),想象体内风虫随旋转排出。

“此导引术仿‘风轮静止’之意,”他示范“嘘字诀”配合“呼字诀”:“嘘字泻肝风,呼字健脾湿,交替练习可平息内风,健运脾土。”

行至“收势”时,岐黄强调:“动作需舒缓如行云,不可骤起骤停致风动,若在清晨锻炼,可选择太极拳‘云手’动作,调和肝脾。”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