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长空,又能栖息暖巢。”
芩儿点头附和:“《黄帝内经》云‘秋气通于肺’,今治肺而兼顾脾土,乃‘未病先防’之要。脾土健则痰湿不生,肺金清则外邪难侵,此乃‘治未病’的上工之术。”
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虚星”(主北方):“虚星明,则水气盛。此乃提示我们,温清需兼滋肾,以防燥寒伤阴。麻黄、附子得石膏之润,正合‘燥者润之,寒者热之’的治则。”
正说着,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玉简上刻着:“处暑治燥寒,需知‘燥不伤阴,寒不碍阳,清不郁热,温不助火’。”麻翁微笑道:“青帝此谕,道破‘四不’玄机。正如这草原四季,虽有严寒酷暑,却总能生生不息,全在一个‘和’字。”
结语·处暑无三日
处暑者,燥寒交加,如剑戟林立,却需以柔化刚,以和化戾。芩儿与麻翁以“温清并用、肺脾同治”之法,散燥寒之邪,清内郁之火,温不振之阳,正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医道圆融。看官须知,治燥寒如理乱麻,需刚柔相济,冷热兼施,此回不过初解寒包火之困,更精彩处,且看下回分解——
赞诗
《处暑·咏麻黄》
处暑鹰飞草欲霜,麻翁走马引弓张。
青茎破得三秋燥,乌附融开九陌霜。
七箭射穿寒雾锁,五石清透肺肝凉。
最宜醉卧敖包下,听取西风送药香。
预告·第十四回白露·白露降时滋肺阴鸿雁来处补肾阳
且说芩儿等别过塞北牧民,行至江南水乡,忽见芦苇荡里的露水呈白色如霜,渔民们干咳少痰,咽喉干痒,更有老者患“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遗精盗汗。细查之下,方知今岁白露节气,太阴湿土主气,阳明燥金客气,湿燥相搏,致“肺阴不足,肾失封藏”。正忧虑间,忽闻芦苇深处传来渔歌声,一位身着白衣的女子泛舟而来,鬓边插着秋梨,腰间悬挂的竹篓里装着川贝母、熟地黄,衣袂上绣着“润肺滋肾”四字……
(第十三回完)
注:本回紧扣处暑“燥寒交加”的特性,融入五运六气(燥金寒水相搏、肺脾同病)、脏腑理论(寒包火、温清并用)、药物配伍(麻黄与附子相须、石膏相畏),通过燥寒神考验、黄金牧场等神话场景,阐释“温清并用、肺脾同治”的中医思想。麻翁的形象对应麻黄的“辛温宣肺”特性,鹰隼、马奶酒等元素强化其“入肺膀胱经、发汗平喘”的药性。后续章节将围绕白露“湿燥相搏”的特点,结合润肺滋肾药物(如川贝母、熟地),展开“滋阴润燥、肺肾同治”的医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