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筋理论分析,《引书》中的导引术式主要针对经络和筋脉的调理,如治疗项痛的导引术主要是治疗太阳经筋的项痛;治疗外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少阳经筋,治疗内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太阴经筋。这种以导引为主的治疗方法,反映了秦汉时期医学重视整体调理而非单纯药物治疗的特点。
3.3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药物记载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之一,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涉及药物247种。该书中记载了多种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反映了西汉初年的用药经验。然而,在《五十二病方》中,同样没有明确提到绞股蓝的名称或其药用价值。
《五十二病方》中的药物使用主要以复方为主,强调药物的配伍和剂量。这些药方的治疗范围广泛,包括外伤、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等。虽然绞股蓝未被明确记载,但其中一些药方可能包含与绞股蓝类似功效的药物,如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
3.4秦汉时期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秦汉时期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无论是张家山汉简还是马王堆帛书,都未明确提及绞股蓝;二是当时的医学体系以导引和方剂为主,尚未形成对绞股蓝的专门认识;三是药物分类和命名体系尚未完善,可能导致绞股蓝与其他植物混淆。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秦汉时期的医学重点在于建立整体理论框架和发展导引养生方法,对具体药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当时的药物命名和分类系统不够完善,导致许多植物未被明确识别和记录;再次,绞股蓝可能在当时主要作为野菜而非药物使用,因此未被纳入医药文献中。
四、唐宋本草发展阶段的绞股蓝:混淆与初步认识
4.1唐代《新修本草》中的植物记载
唐代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成书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该书分为药解、图经、本草3部分,共54卷,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新修本草》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唐代及以前药物知识的重要资料。
然而,在《新修本草》中,并未明确记载绞股蓝,而是记载了一种名为"乌蔹莓"的植物。乌蔹莓(Cayratiajaponica(Thunb.)Gagnep.)为葡萄科植物,与绞股蓝形态相似,常被混淆。《新修本草》对乌蔹莓的描述为:"乌蔹莓,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四月、五月采,阴干。"这一描述与绞股蓝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指的是另一种植物。
4.2宋代《证类本草》中的混淆与辨别
宋代是中国本草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慎微编纂的《证类本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着作。该书"博稽群籍",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对药物的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详细记载。然而,在《证类本草》中,同样将绞股蓝与乌蔹莓混淆,将绞股蓝的功效附于乌蔹莓条目下。
据考证,《证类本草》中记载的乌蔹莓原植物应为Cayratiajaponica(Thunb.)Gagn.,而非绞股蓝。书中描述的"乌蔹莓"具有"凉血解毒,利小便"的功效,这与绞股蓝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这种混淆反映了唐宋时期对绞股蓝和乌蔹莓这两种形态相似植物的辨别不清。
4.3唐宋时期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唐宋时期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绞股蓝与乌蔹莓长期混淆,未被明确区分;二是绞股蓝的药用价值未被充分认识,仅作为一种普通的野草或野菜存在;三是本草学着作中缺乏对绞股蓝的专门记载,其功效被附于其他植物条目下。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绞股蓝与乌蔹莓形态相似,尤其是在干燥后更难区分,导致在本草学着作中被混淆;其次,唐宋时期的本草学注重药物的实际应用,对植物分类的准确性重视不足;再次,绞股蓝在当时可能主要在民间作为野菜或草药使用,未引起官方本草学的足够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唐宋时期的本草学着作未能正确识别绞股蓝,但其在民间的应用可能已经开始。据现代研究,绞股蓝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功效,可能被民间用于治疗某些疾病。这种民间实践为后来绞股蓝的正式记载奠定了基础。
五、明代《救荒本草》中的绞股蓝:从野菜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