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苓雾语》下卷(3 / 3)

那带金纹的野猪,真是山神变的?\"李守义总是笑:\"是不是山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教咱的理——山里的东西,你敬它一尺,它敬你一丈;你贪它一分,它就躲你十分。\"

那天他最后一次进雾谷,夕阳把雾染成了金红色。那头带金纹的野猪还在潭边,只是毛色淡了些,琥珀色的眼睛却依旧清亮。它见了李守义,用鼻子蹭了蹭他的手,像是在告别。李守义从怀里掏出块珍藏的猪苓,放在潭边的石头上:\"我老了,走不动了,以后就靠他们了。\"

野猪用蹄子把猪苓推回给他,又拱了拱旁边的一株幼苗。那是株刚冒头的猪苓苗,嫩白的芽尖顶着露珠,在夕阳下闪着光。李守义明白了:野猪是让他放心,只要后人守着规矩,猪苓就会一直长下去,雾谷的雾也会一直淌下去。

他走出雾谷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哼哼声,不是一头,是好几头。回头一看,雾里闪过好几道金纹,像是一群带金纹的野猪在目送他。李守义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顺着满脸的皱纹往下淌,像雾谷的溪流,最终汇入大地。

许多年后,石泉村的老人们还在讲李守义的故事,讲雾谷的猪苓,讲带金纹的野猪。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还能看见一头黑亮的巨兽,带着几头小野猪,在潭边拱土,拱出来的猪苓,在月光下泛着白,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太白山的雾依旧会说话,说的还是那句:\"山养雾,雾养苓,苓养人,人养山。\"这话顺着风,淌过秦岭的沟沟壑壑,淌过药农的药篓,淌过郎中的药炉,最终淌进了一本本医书里,只是那字里行间,总带着股雾谷的湿甜,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野猪的哼哼。

结语

猪苓的名字,就这么在秦岭扎了根。从李守义到狗剩,从药农到郎中,一辈辈传下来的,不只是辨认药材的法子,更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规矩。那带金纹的野猪,成了雾谷的符号,有人说它是山神的化身,有人说它是猪苓的守护者,其实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自然的信使,把\"天人合一\"的道理,用鼻子拱进泥土,用眼神传给人心。

后来的医书里,写满了猪苓的功效:利水渗湿,治水肿,疗黄疸,通淋浊......却少有人记得,它最初的名字,是一个药农和一头野猪,在雾谷里共同起的;它最初的药性,是用无数个日夜的观察,用生灵的指引,一点点摸透的。

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根——不在厚厚的典籍里,而在山间的雾里,在兽的蹄印里,在人对自然的敬畏里。就像雾谷的猪苓,默默藏在湿土里,却把最珍贵的药香,留给了懂得倾听雾语的人。

赞诗

雾锁幽溪藏玉珍,豨鸣拱出黑肌匀。

甘平淡泄膀胱湿,苦辛兼除肝胆尘。

一草一兽皆天语,半医半道是生民。

千年太白山前月,犹照苓香满药巾。

尾章

乾隆年间的《陕西通志·物产》载:\"太白山迷魂谷产猪苓,质优,性甘淡,利水渗湿。相传明季有药农李守义者,得豨(野猪)引路,始识此药,活人无数。谷中常有金纹豨出没,护苓如守。\"

而石泉村的《采药谣》,至今还在唱:

\"雾谷深,豨(野猪)哼哼,拱出黑苓救苍生。

采三分,留七成,明年还见苓芽生。

山有灵,雾有情,一碗药香天下平。\"

这谣曲里的\"情\",或许就是李守义当年在雾谷里听见的,最真的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