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金匮:伤寒济世录》下卷(3 / 3)

略》的刻本,被一代代医者奉为圭臬,五苓散、泽泻汤仍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治水肿用五苓散,疗眩晕用泽泻汤,随证加减,效如桴鼓。

在现代中药房,药师们抓药时,仍会仔细核对五苓散的配伍:“泽泻十八铢,猪苓十八铢,茯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这古老的剂量,承载着千年的经验。老中医们在讲解这些方剂时,总会说:“仲景的方,就像天成的规矩,看似简单,却藏着无穷的变化,关键在于‘辨证施治’,在于对‘湿’与‘水’的深刻理解。”

从东汉的白河岸边,到今天的临床诊室,泽泻及其方剂的疗效,跨越千年而不衰。它提醒我们,中医药的传承,不仅是方剂的照搬,更是对其背后医理的领悟,对实践精神的坚守——就像泽泻始终扎根于水湿之地,中医药也始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在实践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