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三叠:稻泽菜共生记》下卷(3 / 3)

海正沿着丘陵铺展,金黄的花海里,点缀着三三两两的稻田,水面上刚插下的秧苗泛着新绿。不远处的泽泻田,叶片舒展如碧伞,根须在泥里悄悄编织着下一季的丰收。

陈新禾带着一群小学生,在田间上“生态课”。他指着土壤里的蚯蚓说:“这是土地的‘清洁工’,我们的循环模式,就是要让它们住得舒服。”孩子们趴在田埂上,好奇地看着蚯蚓钻进带着泽泻秸秆碎末的泥土里。

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新收的泽泻加工成饮片,包装上的“三叠绿”标志格外醒目。这些饮片将发往全国各地的中医院,用彭山土地的馈赠,缓解患者的病痛。

夕阳西下,余晖给三叠田镀上了一层金边。陈新禾站在爷爷陈新农的坟前,坟头的青草里,竟长出了一株野生的泽泻。他轻声说:“爷爷,您看,土地记得我们的约定,它会一直好好的。”

或许,未来的彭山会有更先进的循环技术,会有更广阔的市场,但“水稻-泽泻-油菜”的三叠韵律不会变,那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智慧不会变。就像岷江的水,千年前滋养着这片土地,千年后依旧流淌,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