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灵骨韵:补骨脂传奇(下卷)(2 / 4)

屋,跟着秦越人出诊、采药,亲身体验仙灵脾的妙用。一日,他们遇到一位老樵夫,因常年在湿滑山林中行走,患上了坐骨神经痛,右腿从臀部到脚踝都麻木刺痛,无法直立行走。秦越人用仙灵脾、狗脊配伍牛膝、木瓜,为老樵夫煎汤,又取药渣捣烂,用布包裹热敷痛处。

三日后,老樵夫便能拄着拐杖行走;七日过后,麻木刺痛感尽消,竟能扛起柴薪上山。李修亲眼见证这一幕,对仙灵脾的疗效愈发信服。他在笔记中写道:“忘忧谷有草名仙灵脾,又名补骨脂,性温味辛,能补阳强骨,通利奇经。与狗脊配伍,可治腰膝冷痛、筋骨劳损,民间多赖此草解沉疴,其功不亚于名贵药材。”

李修还发现,秦越人与山民们对仙灵脾的认知,多来自实践与口传,比如“向阳仙灵脾治寒痹,背阴仙灵脾调虚损”“种子治久痛,茎叶疗新伤”,这些经验虽未见于典籍,却十分实用。他便请秦越人与熟悉仙灵脾的山民们讲述,自己则一一记录,打算将这些口传知识也纳入史志。

临行前,李修对秦越人说:“先生,我会将仙灵脾的故事与用法载入《江南西道风物志》,让更多人知晓这山野奇药。日后若有文人墨客前来寻访,还望先生不吝赐教,让仙灵脾的智慧得以流传。”秦越人笑着点头:“只要能让更多人受益,在下在所不辞。”

李修走后,秦越人的茅屋前,除了求药的百姓,又多了些寻访草药的文人与医者。有一位来自江南的书生,听闻仙灵脾的传奇后,特地前来,写下“仙灵藏野谷,良药济苍生”的诗句,刻在茅屋旁的石碑上;还有一位来自蜀地的老中医,带着自己编撰的药书,与秦越人交流仙灵脾的配伍之法,两人相谈甚欢,竟成了忘年交。

秦越人深知,仙灵脾的故事能被载入史志,并非自己一人之功,而是无数山民实践与口传的结果。他在《山野药经》的序言中写道:“草木无言,却藏天地之灵;百姓无知,却蕴实践之智。仙灵脾之妙,非一人所创,乃山野众生共筑之传奇也。”

第三卷天灾来袭药脉守护

转年春日,罗霄山脉遭遇了罕见的倒春寒,连日的低温冻雨,让山中草木受损严重。秦越人入山查看,发现许多仙灵脾的幼苗被冻伤,叶片枯萎,根茎也变得干瘪。他心中焦急,若仙灵脾受损,日后山民们再患腰膝病痛,便少了一味良药。

回到茅屋,秦越人立刻召集阿牛与熟悉草药的山民们商议。“眼下冻雨未停,仙灵脾幼苗怕是撑不住了,我们得想办法护住它们。”秦越人说道。一位年长的山民提议:“先生,我们可以用松针将幼苗盖住,松针既能挡风,又能保暖,或许能让它们熬过冻雨。”

众人纷纷赞同,立刻分头行动。秦越人带着阿牛,扛着竹筐入山,收集松针;其他山民则拿着锄头,小心翼翼地为仙灵脾幼苗松土,再铺上厚厚的松针。冻雨冰冷刺骨,大家的手被冻得通红,却没有一人抱怨。连续三日,他们每日都入山查看,为受损严重的幼苗更换松针,还将山中清澈的泉水烧开,待温后浇灌幼苗,补充水分。

就在众人努力护苗时,阿牛忽然染上了风寒,高烧不退,还伴有咳嗽、腰痛之症。秦越人心中担忧,却也知道阿牛是为了护苗才病倒,便取来仙灵脾的种子,研成细末,与生姜、葱白一同煎汤,给阿牛服用。“这仙灵脾能补阳散寒,你且安心休养,护苗之事有我们在。”秦越人安慰道。

阿牛服药后,沉沉睡去,次日清晨,烧便退了大半,腰痛也缓解了。他挣扎着起身,想要继续入山护苗,却被秦越人按住:“你身子还未好,若再着凉,病情加重,反而帮不上忙。”阿牛只能留在茅屋,帮着晾晒草药,心中却时刻惦记着山中的仙灵脾。

好在几日过后,冻雨终于停了,阳光重新洒向山林。秦越人带着众人入山查看,发现大部分仙灵脾幼苗都存活了下来,只是叶片仍有些发黄。“只要根还在,过些日子便能恢复。”秦越人松了口气,又嘱咐大家:“日后若再遇倒春寒,我们要提前收集松针,做好防护,不能再让草药受损。”

可灾难并未结束。入夏后,罗霄山脉又遭遇了大旱,数月无雨,涧水干涸,山中草木枯黄,仙灵脾也因缺水而生长缓慢。秦越人看着干裂的土地,心中愁绪难平。阿牛提议:“先生,我们可以从山下的溪流引水入山,浇灌仙灵脾生长的地方。”

引水并非易事,从山下到仙灵脾生长的山坡,要翻过几道山梁。秦越人便带着山民们,用锄头挖渠,用竹管连接,日夜不停。白天烈日炎炎,大家汗流浃背,皮肤被晒得黝黑;夜晚则轮流守在渠边,防止渠道坍塌。秦越人虽已年过半百,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