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轻人一同劳作,手上磨出了血泡,也只是简单包扎一下,便继续挖渠。
引水途中,一位名叫老栓的山民因劳累过度,突发腰痛,疼得直不起腰。秦越人立刻取来随身携带的仙灵脾与狗脊,用石头捣碎,用布包裹,敷在老栓的腰上,又让阿牛取来温水,给老栓服用仙灵脾粉末。“老栓,你先歇着,剩下的活交给我们。”秦越人说道。老栓摇摇头:“先生,引水要紧,我歇一会儿就好。”
在众人的努力下,渠道终于挖通,山下的溪水流入山中,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仙灵脾喝饱了水,渐渐恢复了生机,叶片变得翠绿,茎秆也愈发粗壮。秦越人站在山坡上,看着长势喜人的仙灵脾,心中感慨:“草木的生命力虽顽强,却也需要人的守护。这仙灵脾不仅护佑百姓健康,我们也要护好它,让它在山野中代代相传。”
经历了冻雨与大旱,山民们对仙灵脾更加珍视,也更明白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他们将护苗、引水的方法口口相传,还总结出“春防倒春寒,夏防干旱,秋防虫害,冬防冻伤”的护药口诀。秦越人将这些口诀记入《山野药经》,并写道:“欲用草木疗疾,必先懂草木之性,护草木之生。人与草木相依,方得自然之佑。”
第四卷薪火相传药韵流芳
岁月流转,十年光阴转瞬即逝。秦越人已两鬓斑白,步履也不如往日矫健,却依旧每日坚持出诊、采药,只是更多时候,他会让阿牛独自处理诊务,自己则在一旁指点,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阿牛早已长成健壮的青年,不仅精通仙灵脾与狗脊的配伍用法,还能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调整药方,成为了山民们口中的“小先生”。这日,一位从远方而来的商人,因常年骑马奔波,患上了严重的腰椎劳损,甚至无法坐稳,只能由随从搀扶着前来。阿牛为他诊脉,见其脉象沉紧,舌苔白厚,知其是寒湿痹阻腰椎,便用仙灵脾、狗脊配伍独活、防风、川乌,制成药酒,嘱咐商人每日服用一小杯,同时用药酒擦拭腰部。
商人服用药酒半月后,腰椎疼痛大为缓解,能自行骑马;一个月后,劳损之症彻底痊愈。他特地送来重金致谢,阿牛却婉拒道:“治病救人是医者本分,重金不必了,若你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还望伸出援手。”商人深受感动,回到家乡后,不仅向亲友推荐仙灵脾的妙用,还时常资助贫困的患者前来求药。
秦越人见阿牛已能独当一面,心中十分欣慰。他将《山野药经》的竹简整理好,交给阿牛:“这《山野药经》记录了我毕生的实践心得,还有山民们口传的草药知识,如今我将它交给你,希望你能继续完善它,让仙灵脾的智慧,帮助更多人。”阿牛接过竹简,郑重地说:“先生放心,我定会不负所托,守护好仙灵脾,传承好医术。”
不久后,秦越人因年事已高,加上常年劳累,身体日渐衰弱。临终前,他召集了阿牛与熟悉仙灵脾的山民们,嘱咐道:“仙灵脾是山野的馈赠,它的价值不在于能治多少病,而在于它承载的实践智慧。日后,你们要继续观察它的生长,总结它的用法,既要口传心授,也要记录成册,让它的故事代代流传。”说完,秦越人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山民们为秦越人举行了简单的葬礼,将他安葬在忘忧谷的山坡上,旁边便是一片仙灵脾。阿牛每日都会到墓前祭拜,同时查看仙灵脾的生长情况,遇到难题,便会对着墓碑轻声诉说,仿佛秦越人仍在身边指点。
阿牛遵循秦越人的嘱咐,继续完善《山野药经》。他发现,仙灵脾与不同药材配伍,不仅能治腰膝病痛,还能改善因肾阳不足导致的畏寒、尿频、遗精等症。有一位中年男子,因肾阳亏虚,常年畏寒,夜尿频繁,影响睡眠。阿牛用仙灵脾、狗脊配伍菟丝子、五味子,制成药丸,男子服用一月后,畏寒之症消失,夜尿也减少了,能安稳入睡。阿牛将这一病案记入经中,丰富了仙灵脾的应用范围。
阿牛还效仿秦越人,带着年轻的山民入山采药,教他们辨识草药、配伍用药,将口传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有一位名叫小虎的少年,因父亲患有腰膝疼痛,便跟着阿牛学习,很快便掌握了仙灵脾的用法,不仅治好了父亲的病,还成为了阿牛的助手,继续传承医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野药经》被不断完善,仙灵脾的用法也流传得越来越广。后世的医者们,从史志中看到仙灵脾的记载,又从民间收集到口传的经验,将其纳入正式的药书之中。仙灵脾不再只是山野中的无名小草,而是成为了中医里常用的补阳药材,被称为“补骨脂”,其“引药力透入奇经八脉”的功效,也得到了历代医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