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济世”的理念,将补骨脂的用法传授给前来求药的百姓。
寺中有位沙弥,因幼时患“小儿麻痹”,左腿肌肉萎缩,无法正常行走。鸠摩罗什见他虽身有残疾,却每日勤恳地打扫寺院,心生怜悯,便用补骨脂为他治疗。他将补骨脂籽与黄芪(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草药)一同煮水,让沙弥每日饮用,同时用补骨脂粉与酥油调和,按摩他的左腿肌肉。起初,沙弥的左腿毫无知觉;一月后,开始有轻微的麻木感;半年后,竟能慢慢行走;一年后,已能像其他沙弥一样,跟着僧众一同诵经、劳作。沙弥感激地对鸠摩罗什说:“师父,是您用‘bakuchi’让我重新站起来,我愿终身侍奉药圃,为更多人治病。”
鸠摩罗什还将补骨脂用于治疗“皮肤顽癣”。有位信众,全身长满癣疮,瘙痒难忍,四处求医无果,便来到那烂陀寺求助。鸠摩罗什用补骨脂籽与楝树叶一同煮水,让他每日沐浴,又用补骨脂粉与蜂蜜调和,涂抹患处。半月之后,信众的癣疮开始消退;一月后,皮肤恢复光滑。信众激动地说:“高僧的药比任何圣物都灵,这‘bakuchi’一定是佛菩萨赐予的良药!”
在鸠摩罗什的推动下,那烂陀寺的补骨脂药圃闻名全印度,许多僧人都来学习补骨脂的用法,学成后回到各自的寺院,开设药圃,为百姓治病。补骨脂的用法,也随着佛教的传播,从恒河平原扩展到印度各地,甚至传入周边的锡兰(今斯里兰卡)与缅甸。
二、医家辨惑
公元6世纪,印度着名阿育吠陀医者妙闻,在编撰《妙闻本集》时,对补骨脂的“温性”产生了困惑——他发现,部分患者服用补骨脂后,会出现口干、烦躁等“pitta”(火元素)过盛的症状,与《遮罗迦本集》中“调和元素”的记载似乎矛盾。
为解开疑惑,妙闻来到恒河下游的孟加拉地区,走访了当地的医者与百姓。他发现,孟加拉地区气候湿热,百姓多“Kapha”(水元素)与“pitta”(火元素)失衡并存,单纯使用温性的补骨脂,虽能祛湿通骨,却易助长火元素,导致不适。当地一位老医者告诉妙闻:“在湿热之地用‘bakuchi’,需配伍‘清凉’之药,比如用椰子汁送服补骨脂籽,椰子汁性凉,能中和补骨脂的温燥,既治骨痛,又不上火。”
妙闻深受启发,便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观察,将患者分为三组:一组单用补骨脂籽,一组用补骨脂籽配椰子汁,一组用补骨脂籽配芦荟汁(另一种凉性植物)。结果显示,配伍凉性汁液的两组,患者出现“pitta”过盛症状的比例,比单用补骨脂组降低了七成。妙闻据此在《妙闻本集》中补充:“bakuchi性温,随地域与体质而变,湿热之地需配凉性汁液,寒冷之地可配酥油、生姜,此乃‘因地制宜、因人施治’之要。”
妙闻还发现,补骨脂与不同的草药配伍,能治疗不同的病症:与姜黄配伍,可增强活血通络之力,治“跌打损伤”;与檀香配伍,能理气止痛,治“胸胁胀痛”;与甘草配伍,可调和药性,治“脾胃虚弱伴骨痛”。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补骨脂的配伍理论,使其从“单一用药”走向“复方施治”。
三、宫廷御方
公元10世纪,印度朱罗王朝鼎盛时期,国王拉金德拉一世的母亲,因年事已高,患上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稍一不慎便会骨折,宫廷御医们用遍了阿育吠陀传统疗法,却收效甚微。国王心急如焚,张贴告示,招募能为太后治病的医者。
一位来自马图拉的民间医者,名叫苏利亚,擅长用补骨脂治疗骨病,他看到告示后,来到王宫,为太后诊断。苏利亚发现,太后不仅骨密度低,还伴有“腰膝冷痛、夜尿频繁”,按阿育吠陀理论,属“Vata与Kapha”双重失衡,需“温肾强骨、祛湿固涩”。他便用补骨脂籽与印度人参(Ashwagandha)、牛乳一同熬制成膏,让太后每日服用,同时用补骨脂粉与芝麻油、蜂蜜调和,外敷于腰脊。
起初,宫廷御医们对苏利亚的疗法嗤之以鼻,认为民间医者的方子难登大雅之堂。但半个月后,太后的夜尿次数减少;一个月后,腰膝冷痛缓解;三个月后,竟能在花园中散步,无需人搀扶。国王大喜,封苏利亚为“宫廷首席医者”,还让他将补骨脂的宫廷用法整理成册,名为《骨脂御方集》。
苏利亚在《骨脂御方集》中,记载了专为王室定制的“补骨脂养生方”:为国王配制的“骨脂强身膏”,用补骨脂籽与鹿茸、肉桂同煮,增强体力;为王妃配制的“骨脂养颜膏”,用补骨脂籽与玫瑰、檀香同熬,既能强骨,又能养颜;为王子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