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的“骨脂健步汤”,用补骨脂籽与山药、莲子同煮,促进骨骼发育。这些御方不仅在宫廷中流传,还通过王室的赏赐,传入贵族家中,让补骨脂成为印度上层社会追捧的“养生圣品”。
四、民间衍用
补骨脂在宫廷中备受推崇的同时,在民间也衍生出更多贴近生活的用法。公元12世纪,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渔民们常年在海上劳作,饱受海风与湿气侵袭,多患“风湿性关节炎”与“皮肤瘙痒”。当地渔民发明了“补骨脂烤鱼”——将补骨脂籽磨成粉,与姜黄、辣椒一同涂在鱼身上,用香蕉叶包裹烤熟,既能当食物,又能治病。
渔民拉吉,因在海上捕鱼时遭遇风暴,双腿关节肿痛,无法出海。他按同乡的方法,每日吃“补骨脂烤鱼”,还将补骨脂籽与椰子油调和,涂抹在关节处。十日之后,他的关节肿痛消退;半月后,便能重新驾船捕鱼。拉吉笑着说:“这‘bakuchi’真是我们渔民的‘海神赐药’,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好病,比任何灵丹妙药都实在!”
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农民们则用补骨脂籽与小麦粉混合,制成“骨脂面饼”,作为日常主食,预防骨痛。当地有句谚语:“每天一块骨脂饼,八十岁还能种庄稼。”旁遮普的农妇们,还会用补骨脂籽与红糖、芝麻一同熬制成“骨脂糖”,给孩子们当零食,既能增强体力,又能预防佝偻病。
这些民间用法,虽未被写入医学典籍,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医学真谛。正如喀拉拉邦的一位老渔民所说:“圣典告诉我们‘bakuchi’能治骨痛,而我们在生活中,让它变成了食物、零食,这才是对神草最好的利用。”
五、跨域初融
公元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打通了欧亚大陆的商贸与文化通道,印度的补骨脂也随着商队与使者,开始与其他文明的医学产生交集。波斯学者阿尔伯鲁尼,作为使者来到印度,学习阿育吠陀医学,当他看到补骨脂的用法后,惊叹不已,在《印度志》中写道:“印度有一种名为‘bakuchi’的草药,籽如褐珠,能治骨痛、强体力,其用法与波斯的‘Fasfasa’(波斯对补骨脂的称呼)相似,却更丰富,值得波斯医者学习。”
阿尔伯鲁尼还将印度补骨脂与姜黄、黑胡椒配伍的方法带回波斯,教给当地的医者。波斯医者试用后,发现这种配伍不仅能增强补骨脂的温通之力,还能促进消化,便将其纳入波斯医学的“香料疗愈”体系,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伴骨痛”的患者。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商人,在印度见到补骨脂后,发现它与中原的“补骨脂”形态、功效相似,便将印度的用法带回中原。中原医者试用后,发现用补骨脂与姜黄配伍,能增强“活血化瘀”之力,治疗“跌打损伤”效果更佳;用补骨脂与黑胡椒配伍,能增强“辛温通络”之效,治“风寒痹痛”更显神效。这些发现,为后来补骨脂在东西方医学中的深度融合,埋下了伏笔。
阿尔伯鲁尼在《印度志》中感慨道:“‘bakuchi’从印度的丛林走向波斯的绿洲,又将走向更远的东方,它就像一位和平的使者,用治愈的力量,连接起不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