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情牵:骨脂戏韵医心记(3)(3 / 3)

还与“骨脂堂”合作,推出“骨脂戏妆”——用补骨脂粉与天然颜料混合,制成不易脱妆的戏妆,既符合现代审美,又有护肤功效。她笑着说:“补骨脂能护骨,也能护肤;戏曲能传情,也能传志。只要肯创新,传统就能焕发新生。”《新牡丹亭》的成功,让“玉茗新楼”重获生机,也让补骨脂的“双关”之意,有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

三、实验室里的“古草新解”

苏慕尧在诊所旁设立“骨脂研究室”,用西方的实验方法,研究补骨脂的药理作用。他发现,补骨脂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促进皮肤黑色素生成,这与民间“补骨脂外敷后晒太阳治白癜”的用法完全吻合。为验证这一发现,他选取10位白癜风患者,用补骨脂素溶液外敷后,照射紫外线,三个月后,8位患者的白斑出现色素沉着。

这一成果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引起了学界关注。有位西方学者来信,希望与苏慕尧合作,深入研究补骨脂素的结构。苏慕尧欣然应允,通过书信往来,与西方学者共同发表了《补骨脂素的光化学作用》一文,首次从分子层面解释了补骨脂治疗皮肤病的机理。

研究过程中,苏慕尧始终没有忘记传统。他在实验记录中写道:“补骨脂素的光化学作用,印证了中医‘借日光之力,引药入肤’的智慧。传统经验是根,现代科技是枝,只有根扎得深,枝才能长得壮。”他还将实验成果融入临床,改良了“补骨脂白癜膏”,加入适量光敏剂,提高了疗效,让更多患者受益。

四、民间“骨脂会”的复兴

为传承补骨脂文化,苏慕尧与苏慕卿共同发起“骨脂文化会”,邀请医者、戏者、农者、学者参与,定期举办活动。会上,医者分享补骨脂的临床经验,戏者演唱相关戏曲,农者交流种植技巧,学者探讨文化内涵,形成了“医戏农学”四位一体的传承模式。

有位老农,在会上分享了“补骨脂与棉花间作”的经验——补骨脂的挥发性成分能驱避棉花害虫,棉花的遮阴则能为补骨脂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两者产量都能提高。苏慕尧听后,立刻在“骨脂堂”药圃试验,果然效果显着,便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周边农村,让农民们增收。

文化会上,还常有感人的故事。有位老艺人,带来珍藏多年的“骨脂笛”——用补骨脂老枝制成,笛音浑厚。他说:“这笛子陪我走过战乱,吹过《牡丹亭》,现在交给‘玉茗新楼’,希望它能继续传递补骨脂的情与韵。”苏慕卿接过笛子,当场吹奏“破故纸”唱段,笛音与唱腔交织,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骨脂文化会”的举办,让补骨脂从药铺与戏楼,走向了更广阔的民间。正如苏慕尧在会刊中所写:“补骨脂是一株草,却连接着医、戏、农、学;‘破故纸’是一个名,却承载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古董,而是能不断生长的智慧。”

五、抗战中的“药戏军”

抗战爆发后,苏慕尧与苏慕卿组建“药戏服务队”,带着补骨脂与戏装,奔赴前线。苏慕尧在战地医院,用补骨脂为士兵治疗“风湿骨痛”“冻疮”;苏慕卿则在战壕旁,为士兵演唱《新牡丹亭》,鼓舞士气。

有位年轻士兵,腿部中弹,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退。苏慕尧用补骨脂粉与黄连粉混合,外敷伤口,同时让士兵服用“补骨脂黄芪汤”(补骨脂、黄芪、当归),增强免疫力。一周后,士兵伤口愈合,高烧消退,重新投入战斗。他握着苏慕尧的手说:“先生的药,比子弹还厉害!”

苏慕卿则在一次演出中,遭遇敌机轰炸,戏装被炸毁,却依旧坚持演唱。她站在断壁残垣上,手持半截“骨脂簪”,高声唱道:“破故纸,补不了残生缺,却能补得山河裂!”士兵们听着,纷纷举起武器,高喊“保卫家国”,场面震撼。

抗战胜利后,苏慕尧与苏慕卿回到苏州,“骨脂堂”与“玉茗新楼”虽再次受损,却依旧屹立。苏慕尧在药钞中写道:“战乱中,补骨脂救了无数人的命;戏曲给了无数人勇气。这株草、这出戏,早已超越了本身,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