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凝露记·上卷(2 / 3)

一旁的程小郎忽然开口:“老丈,我爹往常在家,要是吃坏了肚子,我娘就用‘肉蔻’煮水给他喝,挺管用的。我们这次带的货里,就有这肉豆蔻。”说着,从竹篓里取出一颗肉豆蔻,剥开外壳,里面是棕红色的果仁,香气更烈。古伯凑近闻了闻,只觉这香气能直入脾胃,心中一动:“我听行脚商说,岭南的肉豆蔻,能暖肚子、助消化,要不你试试,用补骨脂粉配着肉豆蔻仁吃?”

程生依言,将肉豆蔻仁碾成粉,与补骨脂粉各取一钱,用温米汤送服。次日一早,他竟未泄泻,只是仍觉腹胀;又加了两日,腹胀消了,能正常吃饭,面色也渐渐红润。程生大喜,对古伯道:“老丈,这两味药配在一起,比单用肉豆蔻管用多了!我在岭南时,肉豆蔻只能止一时之泻,过几日还会犯,这次配了补骨脂,竟像扎了根似的好了!”

古伯细细琢磨:“补骨脂暖腰肾,腰肾是‘先天之本’;肉豆蔻暖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你在船上受了寒,先天后天都虚了,单用一味,只补一头,自然不牢。”这话被路过的村学先生柳先生听了,他本是落第书生,因喜爱草木,便在村里教孩童读书,闲暇时也收集民间药方。柳先生拱手道:“古伯此言有理!《黄帝内经》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暖则脾健,脾健则肾充,双药合璧,正是补先天、固后天啊!”

柳先生便请程生留下几日,详细询问肉豆蔻的生长习性:“这药在岭南如何种植?何时采摘最好?”程小郎答道:“肉豆蔻长在高大的树上,要等果实外皮变黄、开裂时摘,剥开外壳,取里面的果仁,用炭火烘干,香气才足。我娘说,烘干时要隔着竹筛,不能直接烤,不然会焦。”柳先生一一记下,还画了肉豆蔻树的样子,标注“味辛温,补土止泻,与补骨脂配伍,治脾肾两虚之泻”。

此事过后,甘棠村人若再得泄泻,便会先看症状:若是单纯晨霜泻、畏寒,单用补骨脂;若是泄泻伴食欲不振、腹胀,便用补骨脂配肉豆蔻。有个叫栓柱的后生,常年在淮水捕鱼,受了寒湿,又贪凉吃冷食,既五更泄泻,又吃不下饭,用了双药后,不过十日便痊愈了。他笑着对柳先生说:“先生,这药真是神了!现在我既能扛着渔网下河,又能吃下两大碗米饭!”柳先生将这些病案都记在册子上,取名《甘棠草木方》,虽只是薄薄几页,却成了四神丸最早的文字雏形。

第三回巴山妪带萸驱寒三药同炉散湿邪

又过了两年,涂山脚下来了一位逃难的老妪,姓姜,自称从巴山而来,因家乡遭了山洪,一路乞讨至此。姜妪年近六旬,身子骨极弱,每日五更不仅泄泻,还伴着小腹冷痛,痛起来额头冒汗,泻下的粪便里带着泡沫,手脚冰得像块铁。古伯用补骨脂配肉豆蔻给她吃,三日过去,泄泻稍缓,腹痛却丝毫未减。

姜妪叹道:“老丈,我这痛,是山里的寒气钻了骨头缝啊!在巴山时,每逢下雨,我就会这样,那时邻居给我用‘吴茱萸’煮水喝,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痛就轻了。”古伯从未听过“吴茱萸”,忙问:“这药长什么样?有什么气味?”姜妪回忆道:“长在山崖上,叶子像椿树叶,秋天结小红果,摘下来晒干,闻着辛辣刺鼻,嚼一口能辣得流泪,却能驱散肚子里的寒气。”

柳先生听说后,心中一动,想起曾在一本残破的《神农本草经》残卷上见过“吴茱萸,味辛热,主温中,止痛,除湿”的记载,只是从未见过实物。他对古伯道:“或许这吴茱萸,能治姜妪的寒痛。只是咱们这儿没有,如何是好?”姜妪从随身的布包里摸出一小包暗红色的颗粒,说:“这是我逃难时带的一点,本想留着自己用,现在就送给老丈试试吧。”

古伯取了几粒吴茱萸,捣碎后与补骨脂、肉豆蔻粉混合,让姜妪用温酒送服。当晚,姜妪的腹痛就轻了些;连服五日,腹痛彻底消失,泄泻也止住了,手脚渐渐有了暖意。姜妪对着古伯和柳先生磕头道谢:“多谢二位救了我的命!这三味药配在一起,比我在巴山单用吴茱萸管用多了!”

柳先生仔细研究这吴茱萸,见其颗粒小巧,色暗红,闻之辛辣,便问姜妪:“这药在巴山,除了治腹痛泄泻,还能治别的病吗?”姜妪道:“能啊!山里的人受了寒,头疼、关节痛,就用吴茱萸泡酒擦,或者煮水熏蒸,很快就好。我还见过有妇人产后怕冷,用吴茱萸煮水喝,也管用。”柳先生一一记入《甘棠草木方》,在“补骨脂、肉豆蔻”之后,添上“吴茱萸,辛热,散寒止痛,治寒湿泄泻伴腹痛”,还画了吴茱萸的植株,标注“生于巴山峭壁,秋采红果,晒干备用”。

此事传开后,周边村落有寒湿泄泻伴腹痛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