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驻景记·下卷(2 / 3)

青娥丸验案》,写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脑,精血足则神安,此青娥丸‘安神’之理也。”

随着文人的参与,青娥丸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医界,更深入到文化领域,成为“青春驻形”“老有所健”的象征,而这一切,皆源于民间实践与文学意象的巧妙结合,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体现。

第七回南北辨证调青娥一方多法应水土

青娥丸成名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但医者们发现,因南北地域气候、患者体质不同,单纯用原方,疗效常有差异。北方气候严寒,患者多“肾阳亏虚、寒凝筋骨”,常见腰膝冷痛、四肢厥冷;南方气候湿热,患者多“肾阳不足兼湿热下注”,常见腰膝酸痛、下肢沉重、小便黄赤。

河北真定府的郎中刘仲和,深谙北方患者体质,在青娥丸基础上,加附子、肉桂,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取名“温阳青娥丸”。有位北方牧民,因常年在草原放牧,受风寒侵袭,腰膝冷痛如冰,甚至无法骑马,用“温阳青娥丸”一月后,冷痛尽消,又能驰骋草原。刘仲和在医案中写道:“北方多寒,非附子、肉桂不能破其凝,青娥丸加此二味,如添薪助火,暖肾更速,散寒更彻。”

江南苏州府的郎中沈梦溪,针对南方患者湿热之弊,在青娥丸中减补骨脂用量,加黄柏、苍术,清热利湿,取名“清湿青娥丸”。有位南方商人,患腰膝酸痛多年,伴下肢水肿、小便黄稠,用“清湿青娥丸”半月后,水肿消退,酸痛减轻。沈梦溪解释道:“南方多湿,湿热困脾,反碍肾阳生发,减补骨脂之温燥,加黄柏、苍术之清利,湿去则肾阳易复,青娥丸之功方能尽显。”

除了地域差异,医者们还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调整青娥丸的用法。针对小儿“肾精未充”所致的筋骨柔弱、行走迟缓,用青娥丸减半量,加山药、莲子,健脾益肾,取名“稚儿青娥散”;针对产后妇人“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痛、乳汁不足,用青娥丸加当归、黄芪,补血益气,取名“养血青娥丸”。

杭州有个五岁孩童,因早产导致筋骨柔弱,三岁时仍不能稳步行走,父母四处求医无果。沈梦溪用“稚儿青娥散”,每日用温水调服,配合按摩筋骨,半年后,孩童竟能跑能跳,与同龄孩子无异。孩童的父母感激道:“沈郎中的药,让我的孩子终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玩耍了!”

成都有位产后妇人,不仅腰膝酸痛,还乳汁稀少,孩子常因吃不饱哭闹。当地郎用“养血青娥丸”,连服十日,腰膝酸痛缓解,乳汁也渐渐充足。妇人笑着说:“这药不仅治好了我的腰,还喂饱了我的孩子,真是‘母子双补’啊!”

这些根据辨证调整的“青娥丸变方”,通过医案交流、郎中互访,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青娥丸辨证体系”。有位游学四方的医家,收集了各地变方,编成《青娥丸南北辨证录》,在书中写道:“青娥丸之妙,在其配伍精当,更在其能随境而变。北加桂附以御寒,南减补骨以清湿,老幼加减以适体,此非方之变,乃医之活也,是民间实践与辨证论治结合的典范。”

第八回局方载入传万世青娥佳话耀医林

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诏令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旨在收录天下有效方剂,推广于民间,普惠百姓。太医院众医官经过数年筛选、验证,最终将青娥丸纳入其中,并对其配方、炮制、用法做了规范:“青娥丸,治肾气虚弱,风冷乘之,或血气相搏,腰痛如折,起坐艰难,俯仰不利,转侧不能;或因劳役过度,伤于肾经,或处湿凉,地气伤腰,或坠堕伤损,或风寒客搏,或气滞不散,皆令腰痛;或腰间似有物重坠,起坐艰辛者,悉能治之。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锉)四两,补骨脂(用芝麻同于银器内炒令芝麻黑色,不用芝麻)二两,胡桃仁(汤浸,去皮,研如泥)八两。上为细末,入胡桃仁泥,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妇人用醋汤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印后,青娥丸正式成为官方推广的经典方剂,从民间实践走向文献传承的巅峰。书中还特别注明了青娥丸的命名由来:“取‘青娥驻形’之意,喻服之可使筋骨复健,如少女之矫捷,盖因郑愚诗‘青娥休笑白髭须’而名。”这让青娥丸的文化内涵与医学价值一同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元代医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进一步阐释了青娥丸的药理:“肾主骨,腰为肾之府,杜仲补肾强骨,补骨脂温肾助阳,胡桃仁补肾益精,三药合用,肾实则骨强,腰脊自健,此‘补火生土’‘精血相生’之理也。”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收录了青娥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