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青娥记·上卷(2 / 3)

苏州西郊的天平山,挑选杜仲。天平山崖壁上,杜仲树依山而生,皮韧如丝,当地药农说:“杜仲皮要选十年以上的老树,去皮后用桑柴火炙,待皮色微黄,丝络不断,药效才最好。”董廉宪亲自监督采摘、炮制,看着杜仲皮在火上慢慢变成微黄,丝络如银线般缠绕,心中渐渐生出期待。

半月后,三药集齐。补骨脂籽饱满圆润,盐炒后辛香浓郁;杜仲皮丝络分明,炙后带着淡淡的焦香;胡桃仁洁白如玉,去皮后润如凝脂。董廉宪按秘方比例,将补骨脂、杜仲碾成细粉,与捣成泥的胡桃仁混合,加入炼蜜,揉成药团,再制成梧桐子大的药丸,装在青瓷瓶中,置于书房案头。

此时,程夫人听说找到秘方,来到书房,见丈夫手中拿着青瓷瓶,轻声道:“老爷,这药真能管用吗?这些年,我们吃了太多药,我怕……”董廉宪握住夫人的手,温声道:“夫人,事已至此,不妨一试。沈先生说我命门火衰,这补骨脂能补命门真火,杜仲强筋骨,胡桃填精血,或许这便是天意让我们延续子嗣。”

当晚,董廉宪空腹服下三十丸青娥丸,温酒送下。初时,只觉腹中微微发热,并无异样;三日后,晨起时腰膝酸软之感竟减轻了些;一周后,夜间畏寒盗汗的症状也消失了。程夫人见丈夫精神渐好,也按方服用(剂量减半,用醋汤送下),半月后,她原本苍白的面色渐渐红润,经期紊乱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董廉宪心中大喜,却仍不敢声张,只每日按时服药。这日,他在府中散步,见园丁正在修剪石榴树,便问道:“这树为何多年不结果?”园丁叹道:“老爷,这树根系虚寒,虽年年施肥,却难孕花果。若能给它根部埋些温性的草木灰,或许能好些。”董廉宪闻言,忽然想到:“我这肾阳不足,不正如这石榴树根系虚寒吗?青娥丸中的补骨脂,便是那‘温性草木灰’,能暖肾火,助孕育,看来这药真的对症了!”

第三回市井传闻证药效乡野病案添信心

董廉宪服用青娥丸一月后,不仅身体日渐强健,连往日难以处理的繁重公务,也能从容应对。他心中虽喜,却仍存一丝疑虑:“我一人见效,未必是药能助孕,或许只是调理了身体。”为探知青娥丸是否真能“续嗣”,他命董忠乔装成百姓,前往苏州城内外的市井、乡野,打探是否有类似病案。

董忠不负所托,三日后带回一个消息:苏州城外的木渎镇,有个叫张老实的农夫,年近四十,与妻子成婚十五年未育,三年前偶得一游方医者传授“三物补身方”(即青娥丸雏形),服用一年后,妻子竟生下一对双胞胎。董廉宪听闻,当即决定亲自前往木渎镇,一探究竟。

次日,董廉宪换上布衣,带着董忠来到木渎镇。张老实的家在镇东头,是一间简陋的茅屋,院中却种着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实。见到董廉宪,张老实有些拘谨,得知来意后,坦诚道:“先生有所不知,我年轻时常年在太湖打渔,受了寒湿,不仅腰膝酸痛,还一直没能有孩子。后来遇到一位老医者,说我‘肾寒精冷’,给了我一个方子,用补骨脂、杜仲、胡桃仁煮水喝,还说要盐炒补骨脂,炙杜仲皮,去皮胡桃仁。我按方用了一年,腰不疼了,妻子也怀上了娃,现在这对双胞胎都两岁了!”

说着,张老实抱出两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孩子眉眼灵动,哭声洪亮。董廉宪看着孩子,又问:“服药期间,可有什么不适?”张老实笑道:“起初有些上火,老医者让我减少补骨脂用量,加些麦冬煮水喝,后来就好了。他还说,这方子要‘因人而异’,若是阴虚火旺的人,就不能多吃补骨脂。”董廉宪点点头,心中暗道:“果然需辨证施治,看来我服用的青娥丸,因用盐炒补骨脂,引药入肾,又用胡桃仁润燥,正好中和了补骨脂的温燥,才无不适。”

离开木渎镇,董廉宪又前往苏州城南的吴县。吴县有位老秀才,姓周,年过半百,无子,妻子常年患病。董廉宪找到周秀才时,他正带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孩童读书。周秀才说:“我四十岁时,因科举失利,忧思成疾,不仅头发花白,还一直无子。后来在友人处得到‘青娥丸’,服用半年后,精神好转,头发也黑了些,一年后,妻子竟生下这个孩子。现在我不仅能教孩子读书,还能帮乡邻写文书,全靠这药啊!”

董廉宪仔细询问周秀才的症状,得知他服药前“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正是“肾精亏虚”之证,与自己的“肾阳不足”虽有差异,却都因青娥丸“补精填髓”而见效。他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更加坚定了服药的决心。

回到府中,董廉宪将打探到的病案一一记录下来,还找来《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