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青娥记·上卷(3 / 3)

《本草纲目》,对照青娥丸的配方研读。他发现,补骨脂“温肾助阳”,能补命门真火,让“精暖能育”;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能让气血充盈,滋养胎元;胡桃仁“补肾益精、润肠润燥”,既能填精血,又能中和补骨脂、杜仲的温燥,三药合用,恰合“肾主生殖”“精血相生”的中医理论。

程夫人见丈夫信心满满,也更加用心调理身体,每日除了服药,还按董廉宪的嘱咐,晨起散步,多食山药、莲子等健脾益肾之食。董家上下,都盼着这青娥丸能带来奇迹,府中的石榴树,也在园丁的精心照料下,渐渐抽出了新的枝芽。

第四回廉宪夜读感神兆夫人晨诊喜添丁

时光荏苒,董廉宪服用青娥丸已近一年。这一年间,他的身体发生了显着变化:腰膝酸软之症彻底消失,精力比年轻时还要充沛,寒冬时节也不再畏寒,甚至能在书房批阅公文至深夜。程夫人的变化也十分明显,面色红润如桃花,经期规律,之前的畏寒、乏力等症状也一扫而空。

这年冬至,苏州城飘起了小雪,董廉宪在书房夜读,案头放着刚温好的青娥丸。他翻看着自己记录的病案,忽然想起木渎镇张老实的双胞胎,吴县周秀才的幼子,心中充满期待。正沉思间,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抬头一看,竟是一只从未见过的彩雀,落在窗前的石榴树上,对着书房鸣叫不已。董廉宪心中一动,想起古籍中“彩雀临门,麟趾将至”的说法,莫非是神兆?

次日清晨,程夫人晨起时,忽然觉得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董廉宪急忙请来沈仲和,为夫人诊脉。沈仲和抚脉片刻,脸上露出惊喜之色,起身拱手道:“恭喜大人!夫人脉象滑数有力,如盘走珠,此乃‘喜脉’啊!夫人已有身孕两月有余!”

董廉宪闻言,先是愣在原地,随即大喜过望,紧紧握住程夫人的手,泪水夺眶而出:“夫人,我们有孩子了!董家有后了!”程夫人也喜极而泣,哽咽道:“老爷,真的吗?这不是梦吧?”沈仲和笑着说:“大人、夫人放心,脉象真切,绝非虚言。夫人能顺利受孕,多亏了那青娥丸啊!补骨脂温肾助阳,让大人精暖能育;杜仲、胡桃仁填精养血,让夫人宫暖能孕,正是‘精血相合,胎元稳固’之理。”

消息很快传遍董府,下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园丁更是精心照料那棵石榴树,说要让它和夫人一起“结果”。董廉宪则更加谨慎,每日亲自为夫人熬制安胎药,按沈仲和的嘱咐,减少了青娥丸的用量(改为每两日服一次),还特意请来经验丰富的稳婆,提前照料夫人起居。

苏州知府听闻董廉宪夫人有孕,亲自登门道贺:“董大人,您为官清正,如今喜得麟儿,真是天遂人愿啊!不知用了什么妙方,竟能得此良缘?”董廉宪笑道:“不过是一味民间流传的青娥丸,补骨脂、杜仲、胡桃仁三味寻常药材,却解了我三十年的心病。可见‘良药未必贵,民间有真知’啊!”

此事很快在苏州城传开,百姓们都称“董青天积德,青娥丸显灵”,不少有子嗣之困的人家,纷纷效仿,寻找补骨脂、杜仲、胡桃仁配制青娥丸。苏州城的药铺,补骨脂、杜仲的销量骤增,药农们也纷纷进山采摘,一时间,“青娥丸求子”的说法,成了苏州城最热门的市井传闻。

董廉宪看着府中渐渐复苏的石榴树,想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心中感慨万千:“这青娥丸,源于民间实践,藏于家族秘匣,若不是我遍寻名医无果,若不是董忠记得家训,恐怕永远也不会重见天日。它不仅让我董家延续了香火,更让我明白,真正的医学智慧,往往藏在市井乡野之间,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传承。”

这日,董廉宪再次来到望麟亭,望着亭外抽出新枝的石榴树,仿佛看到了不久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景象。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青娥丸的故事,还将随着孩子的出生,随着市井的传闻,随着文人的笔墨,继续书写下去,成为中医药文化中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