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智
又过了几日,周老丈的妻子李氏抱着个襁褓来药铺,脸色苍白,眼眶发黑。李氏刚生了孩子满一个月,却总说腰痛得不能抱娃,浑身发冷,连奶都少得很,孩子饿得直哭。周老丈给她开了“当归补血汤”,吃了七天,还是没效果。
“墨卿,你帮我看看你周婶,”周老丈急得直搓手,“她这身子要是好不了,我这药铺都没心思开了。”苏墨卿上前给李氏诊脉,手指搭在她腕上,只觉得脉象沉细得像没力气的溪流,又摸了摸她的额头,凉得像浸了井水。
“周婶这是‘产后肾阳虚’,”苏墨卿思索着说,“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会耗掉‘先天之阳’,阳气不足,就会怕冷、腰痛;奶是‘气血所化’,阳气不够,气血生得少,奶自然就不够。补骨脂丸能温肾助阳,只是得加些东西——加红枣补血,生姜暖脾胃,脾胃好了,才能把药的劲儿吸收进肾里。”
李氏半信半疑:“加红枣和生姜?这是民间的用法吗?”苏墨卿笑着说:“晚辈之前听乡下的阿婆说,妇人产后补养,常把红枣、生姜和补养的药一起用。红枣能补气血,生姜能散寒,正好配补骨脂丸的温性。”周老丈赶紧点头:“我也听过这说法!之前镇上的王阿婆产后腰痛,就是用生姜煮水熏腰,熏了几天就好了。”
于是,苏墨卿调整了方子:补骨脂丸的药量不变,每天服一颗,另外用三颗红枣、两片生姜煮水,送服药丸。李氏按方用了三天,再来药铺时,脸色红润了些:“墨卿,我现在腰不那么冷了,奶也多了点,孩子能吃饱了!”又过了四天,李氏抱着孩子来,孩子在她怀里睡得安稳,她笑着说:“我现在不仅能抱娃,还能帮着铺里抓药呢!”
苏墨卿把这个病案记在本子上,标注“李氏,三十岁,产后肾阳虚,腰痛、少乳,补骨脂丸加红枣、生姜,七日见效”。他忽然发现,官修医书里的补骨脂丸只写了基础配伍,却没说根据病症加减——这些加减的法子,都是百姓在生活里摸出来的,像斜塘镇的溪水,悄悄流着,却滋养了不少人。
这天晚上,苏墨卿坐在灯下,翻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看着补骨脂丸的记载,又看了看自己记的病案,忽然生出个念头:要是能把民间的加减用法、病案都整理下来,再配上诗文,让更多人知道这方子的妙处,该多好。他抬头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郑愚的诗,手指在纸上轻轻敲着,心里渐渐有了写诗的念头。
上卷三乡下访农探源起外用法补文献缺
苏墨卿听说乡下的药农对补骨脂的用法更熟悉,便趁着秋收后的空闲,跟着周老丈去了十几里外的“胡桃村”。村里满是胡桃树,树下种着成片的补骨脂,褐色的籽儿挂在枝头,像串着的小灯笼。村口的晒谷场上,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老者正在晒补骨脂,正是村里的老药农王老栓。
“王老伯,晚辈苏墨卿,想来向您请教补骨脂的用法,”苏墨卿作揖道,“我们在镇上用补骨脂丸治病,效果很好,只是想知道更多民间的用法。”王老栓放下手里的木耙,笑着说:“你们说的补骨脂丸,我也用过!我年轻时在山里砍柴,淋了雨,腰痛得不能动,就是靠补骨脂治好的。”
三人坐在晒谷场的草垛上,王老栓慢慢讲起往事:“二十年前,我得了‘寒湿痹痛’,腰像被冰裹着,连走路都得扶着树。村里的老郎中给我开了个方子:把补骨脂煮成汤,先喝一碗,再用棉布蘸着汤熏腰,熏到皮肤发红。我用了三天,腰就不疼了;连熏带喝了七天,就能去山里砍柴了。”
苏墨卿眼睛一亮:“您是说,补骨脂还能外用?”王老栓点点头,从屋里拿出个陶锅,往锅里放了把补骨脂,加了些水,放在灶上煮:“你看,外用的时候,补骨脂不用酒泡,直接煮水就行——酒泡的补骨脂偏于内服温肾,生煮的补骨脂偏于外用散寒。这是民间的老法子,官修医书里可没写!”
周老丈凑过去看:“我之前翻《便民图纂》(明代农书),里面只说补骨脂‘温肾,治腰痛’,没提外用法。王老伯,您这法子是怎么知道的?”“是我爹传下来的!”王老栓笑着说,“我爹也是药农,他年轻时治过不少寒湿痹痛的人,都是用这个内服加外用的法子,从来没失手过。”
正说着,村里的赵二郎扛着柴回来,见了王老栓,笑着说:“王伯,您上次教我的法子真管用!我前阵子腰痹,用补骨脂煮水熏了五天,就好了!”赵二郎今年三十多岁,常年在山里扛柴,得了寒湿痹痛的毛病,之前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听王老栓说的法子,试了试就见效了。
苏墨卿把外用法和赵二郎的病案记在本子上,又问王老栓补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