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笑罢髭须绿:明贤药诗补骨记(上卷)(3 / 3)

的采摘时间:“老伯,补骨脂什么时候采最好?”“霜降后三天!”王老栓指着地里的补骨脂,“霜降前采,药性不够;霜降后采,霜气能让它的温性更足,还能去点燥性。采回来后不能暴晒,要阴干,暴晒会让药效跑掉——这些都是农书里没写的,是我们药农一代代传下来的。”

苏墨卿恍然大悟:原来农书和官修医书里的记载,只说了补骨脂的基本功效,却没提采摘、炮制的细节,更没说外用法。这些细节,都是百姓在实践里摸出来的,像胡桃村的胡桃树,栽在土里,没人特意管它,却年年结果,滋养着村里人。

回去的路上,周老丈笑着说:“墨卿,今天没白来!这些用法要是写进书里,比官修医书还周全。”苏墨卿点点头,摸着怀里的本子,心里越发觉得:民间的实践,就像补骨脂的根,扎在土里,默默吸收养分,而文献记载,是补骨脂的枝丫,要靠根的滋养才能长得茂盛。

上卷四灯下和诗初得韵药香伴笔润华章

从胡桃村回来后,苏墨卿把收集到的外用法、采摘细节、加减病案都整理到本子上,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这天晚上,他坐在灯下,翻着郑愚的诗,忽然想:要是能和一首诗,把补骨脂丸的功效写进去,既符合格律,又能传扬这方子,该多好。

郑愚的诗是七言绝句,押“微、衣、须”的韵。苏墨卿摸着下巴,琢磨着首句:郑愚写“七年边戍向金微”,说的是自己戍边七年用了方子;他想写民间用补骨脂丸的时间,不如改成“三年时节向边隅”——“三年”是说民间用这方子的时间久,“边隅”则对应百姓在乡野间的实践,既和原诗格律相同,又有新意。

第二句该写什么呢?苏墨卿想起张老丈服了药后,腰痛好了,能重新开课;李氏服了药后,能抱娃抓药。这些都是“药力”的功劳,不如写“人信方知药力殊”——只有亲身用了,才知道这方子的奇特,既扣住了“药”的主题,又符合韵脚。

第三句,郑愚写“夺得春光来在手”,苏墨卿觉得这句写得极好,“春光”对应补骨脂温肾助阳的效果,像把春天的暖意握在手里,不用改,直接用正好。第四句,郑愚写“青娥休笑白髭须”,苏墨卿想起张老丈的白髭最近竟有了些青色的绒毛,便稍作调整,还是用“青娥休笑白髭须”,既和原诗呼应,又贴合张老丈的情况。

“三年时节向边隅,人信方知药力殊。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苏墨卿把诗写在纸上,反复读了几遍,觉得既符合格律,又写出了补骨脂丸的功效。他又在诗后加了段小注,写了张老丈和李氏的病案,还有王老栓的外用法,算是对诗的补充。

第二天,苏墨卿把诗拿给周老丈看,周老丈读了几遍,笑着说:“好诗!既写了药的功效,又有文人的风雅,比单纯的药方好记多了!”镇上的书友柳彦臣来看他,见了这首诗,也赞不绝口:“墨卿,你这诗把‘药’和‘文’融在一起,真是别出心裁!要是能多写几首,编成一本‘药诗集’,定能传扬开来。”

苏墨卿听了,心里越发坚定:他要把补骨脂丸的民间实践、病案、用法都整理成集,配上和诗,让这方子不仅能治病,还能成为中医药文学的一段佳话。他把诗笺和病案本放在一起,窗外的阳光照在纸上,补骨脂的香气从药铺飘进来,混着墨香,像在为这桩“药诗传薪”的心事,添了几分绵长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