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春还记:郑相国补骨赋(下卷)(3 / 3)

当年的病案本复刻本,旁边摆着补骨脂、胡桃、杏仁、山药等药材,墙上挂着他的《寄补骨脂》诗。游客们看着这些展品,听着郑愚在琼崖的故事,总能明白: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从来不在高高的庙堂,而在百姓的实践里,在代代相传的口传中,在像郑愚这样珍视民间智慧的文人笔下——这便是“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

结语

郑愚与补骨脂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医学传承的缩影:从琼崖民间黎婆的口传秘方,到王渔翁、陈松年、刘二之子的临床实践,再到郑愚的整理记录与诗歌传唱,最后被《本草纲目》收录传世,完成了“民间实践—口传知识—文献记载”的完整闭环。

补骨脂的诸多功效,先在琼崖民间实践了数十年,百姓用它治腰痛、咳喘、遗尿、产后虚,摸索出与胡桃、杏仁、山药的配伍妙法,这些“口传知识”是传统医学的活水源泉。而郑愚的作用,在于将零散的民间实践系统化、文字化,用诗歌赋予其文学生命力,为文献收录搭建了桥梁——这恰是“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体现。

正如郑愚在诗中写的“人言方知药物殊”,“人言”便是民间的口传智慧,“药物殊”则是实践验证的神奇功效。没有民间的“人言”,便没有补骨脂的传世;没有文献的记载,民间的智慧便难以跨越时空,滋养后世。这种“口传”与“文献”的互动,正是传统医学生生不息的密码。

赞诗

琼崖风雨七年孤,幸得仙芝补骨殊。

温肾能驱腰下冷,纳气可止夜中呼。

诗吟春光传千古,方载本草济万夫。

莫道民间无妙术,一枝一叶总关殊。

尾章

后世翻阅《崖州志》,在“人物传”里能看到郑愚的记载:“愚贬崖州,得补骨脂愈疾,录民间方,赋诗云……民感其德,传其方至今。”而在海南的黎村苗寨,老人们还会给晚辈讲“郑相国与补骨脂”的故事,教他们辨认补骨脂的模样,说“这是能带来春光的药”。

补骨脂的配伍方法,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使用:治肾阳虚腰痛,用补骨脂配胡桃;治肾不纳气咳喘,加杏仁;治小儿脾肾阳虚遗尿,加山药;治产后虚损,加红枣生姜——这些都是郑愚当年从琼崖民间收集的用法,历经千年,依旧效验如初。

这味从琼崖石缝里长出的草药,因民间的实践而显其功,因郑愚的诗歌而传其名,因《本草纲目》的收录而显其尊。它告诉我们:传统医学的根,在民间的土壤里;传统医学的魂,在代代相传的实践中。只要我们珍视民间智慧,尊重实践经验,传统医学的“春光”,就会永远照亮人类健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