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土脂诫:羊血破气传药规(上卷)(3 / 3)

,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俺爹说,这些书里有关于怀骨脂的记载,俺没读过书,看不懂,你瞅瞅。”李老爹指着一摞泛黄的线装书说。

沈砚儒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封面写着《豫东农谚考》的书,书页已脆得一碰就掉渣,好在字迹还清晰。翻到“药食篇”,他忽然眼前一亮——上面写着:“冬服怀脂忌羊血,血动阳散药无功;生冷油腻亦当避,小米温粥助药效。”落款是“道光二十年,麦香村李守义记”——李守义正是李老爹的太爷爷,距今已有近百年。“老爹,您看!您太爷爷就记下了这个禁忌!”沈砚儒激动地指给李老爹看,李老爹凑过来,虽然看不懂字,却笑着点头:“俺就说老辈人没骗俺!”

随后,沈砚儒又去了村西的土地庙,找清虚道长请教。道长从供桌下取出一本残破的《道藏·饮食禁忌篇》,翻到其中一页:“凡服温阳之药,忌红肉之血,尤以羊血为甚,血性凉而破瘀,扰阳不散,药难建功。”道长解释:“这书是清末的抄本,比《豫东农谚考》还早,说明‘羊血破气’的禁忌,不仅在民间传,在道家里也有记载,是医俗相通的规矩。”

沈砚儒还发现,商丘周边的新乡、开封等地,也有类似的禁忌,只是细节略有不同——新乡的药农忌羊血的同时,还忌韭菜(认为韭菜“辛散”,也会破气);开封的药农则会在服补骨脂期间,喝些红枣小米粥,认为“红枣补气血,助脂养肾”。这些细节,都没被正史或医书收录,只在民间农谚、道藏抄本里零星可见,是“实践先于文献”的绝佳例证。

“沈先生,这些规矩,都是老辈人用命试出来的,不是瞎编的。”李老爹坐在土地庙的门槛上,看着远处的麦浪说,“俺爷爷年轻时,村里有个药农,服脂时不仅喝了羊血,还吃了生萝卜,结果腰痛复发,最后没钱买药,活活疼死了……所以俺们这辈人,都把这些规矩刻在心里。”沈砚儒听着,心里一阵沉重,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补骨脂忌羊血,源于民间实践,载于农谚(《豫东农谚考》)、道藏(《道藏·饮食禁忌篇》),地域延伸至新乡、开封,细节略有差异,核心皆为‘护阳保药效’,体现‘实践-口传-文献’的传承路径。”

夕阳西下,黄河的余晖洒在麦香村的田埂上,沈砚儒握着笔记本,心里满是收获。他知道,关于“补骨脂忌羊血”的故事,还远未结束——还有更多未被挖掘的民间细节,更多医俗相通的智慧,等着他去发现,去记录,最终让这份来自豫东大地的药食禁忌,从口传的碎语,变成典籍里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