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水,性平,主收藏;鸭为离卦,属火,性温,主生发——温肾之药,忌肃杀破散,宜收藏生发,故羊血独忌。”这与中医的性味理论不谋而合,进一步印证了“羊血破气”的特殊性。
沈砚儒在笔记本上写下实验结果:“血类对比实验:羊血组(赵大爷)复发,猪血组(周大叔)、鸭血组(王婶)无异常。结论:羊血因‘咸凉、破瘀’,与补骨脂‘温肾聚阳’相悖,故破气;猪血‘咸平’、鸭血‘咸温’,不悖温肾之性,故无碍。”他还标注了民间的经验细节:“药农采补骨脂时,若羊血溅到籽实,籽实会变空,味淡,药效减——进一步佐证羊血与补骨脂的相克性。”
下卷三:诫规传习,火塘讲古护药魂
冬至过后,麦香村的火塘边更热闹了——老人们围着火塘,后生们坐在小板凳上,听李老爹讲“补骨脂忌羊血”的老故事,这是村里每年冬天的“传习会”,把口传的药食禁忌,一代代传下去。“俺太爷爷李守义,年轻时救过一个服羊血复发的药农,”李老爹手里拿着一块怀骨脂籽,火苗映着他的皱纹,“那药农叫栓柱他爷爷,服补骨脂十日,腰痛好了大半,偷喝了羊血汤,夜里疼得在地上滚,俺太爷爷给他加倍喂药,还熬了小米粥暖脾胃,半个月才好。从那以后,俺家就传下规矩,服脂前要立‘忌约’,不沾羊血、生冷,才给开药。”
沈砚儒坐在一旁,看着后生们认真记笔记,有的还画了“忌羊血”的示意图,心里很是感慨。他跟李老爹商量,把村里的药食禁忌整理成“补骨脂药食禁忌十条”,写在红纸上,贴在药铺门口,还印了小传单,分发给周边村落:
1.服补骨脂期间,忌羊血及羊血制品(羊血汤、羊血丸子);
2.忌生冷食物(冻柿子、生萝卜、凉拌菜);
3.忌油腻食物(油炸糕、肥肉),防碍脾胃运化;
4.宜食小米粥、蒸山药、红枣,健脾助肾;
5.服药期间,药罐用红布包裹,忌让孕妇、产妇触碰;
6.每日服药时间固定(早晚辰时、酉时),忌随意更改;
7.服药期间忌过度劳累(挑担、弯腰耕地),防耗阳气;
8.忌同时服其他凉性药(黄连、黄芩),以免寒上加寒;
9.若不慎犯忌,立即停食,加服生姜水,次日加倍服药;
10.服药疗程结束后,需再忌羊血、生冷三日,巩固药效。
邻村“麦仁村”的药农听说后,还特意来麦香村取经,李老爹带着他们去药田看怀骨脂,去火塘边讲禁忌,沈砚儒则把“禁忌十条”抄给他们,还附上案例和中医理论解释。“以前俺们村也有服脂犯忌复发的,现在有了这十条,再也没人犯了!”麦仁村的药农握着沈砚儒的手,感激地说。
沈砚儒还发现,村里的孩子们也会唱关于禁忌的童谣:“怀骨脂,暖肾腰,羊血碰了药气跑;小米粥,蒸山药,服了药好得早。”这是老人们编的,让孩子们从小就记住规矩。他在笔记本上写下:“麦香村通过‘火塘讲古’‘红纸诫规’‘童谣传唱’,实现补骨脂药食禁忌的活态传承,体现‘民间智慧靠实践传,靠民俗护’的特点,为其他村落提供借鉴。”
下卷四:典籍凝智,豫土脂诫入书章
民国三十一年春,沈砚儒带着满满六本笔记本,回到开封,开始整理“补骨脂忌羊血”的资料,准备写入《河南民间医药辑要》。可编撰组的同仁却有异议:“沈兄,民间医药辑要该记药效、配伍,这些‘火塘讲古’‘红布包罐’的民俗,太像迷信,写进去会让辑要失了严谨性!”
沈砚儒没有争辩,只是把所有病案(栓柱、兰英、赵大爷)、血类对比实验数据、两村的传承案例,还有《豫东农谚考》《道藏》的文献依据,都摊在编撰组的桌上:“各位请看,这些不是迷信!栓柱因羊血复发,兰英因生冷加重,赵大爷因羊血独犯,周大叔、王婶因猪血、鸭血无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案例,是河南百姓用身体验证的经验!《豫东农谚考》《道藏》的记载,更是证明这禁忌传了近百年,有文献支撑!”他还拿出药铺门口的“禁忌十条”复印件:“这十条里,忌羊血、生冷,符合中医‘性味相悖’‘护阳保效’的理论;宜食小米粥、蒸山药,符合‘健脾助肾’的调理思路;连‘药罐红布包’,也是民间‘避邪护药’的心理暗示,能让患者更遵医嘱——这些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不该被忽视!”
编撰组组长拿起沈砚儒的笔记本,仔细翻看着,里面的病案记录详细,舌脉图清晰,实验数据准确,还有火塘讲古、童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