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的照片,忍不住点头:“沈兄,你说得对!民间医药不仅是药,还有人和药、人和食、人和俗的关系,这些禁忌,是民间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写进辑要,让更多人知道,用药不仅要对症,还要遵忌。”
最终,《河南民间医药辑要》中“补骨脂”条目下,郑重记载:“河南商丘、新乡等地民间,服补骨脂治肾阳虚腰痛,有严格药食禁忌:忌羊血(咸凉破瘀,散温肾阳气)、忌生冷(伤脾阳,碍肾阳恢复),宜食小米粥、蒸山药(健脾助肾)。犯忌者多致症状复发,需加倍服药并调脾胃方愈。此禁忌源于民间实践,载于农谚(《豫东农谚考》)、道藏(《道藏·饮食禁忌篇》),通过火塘讲古、诫规传习传承,体现‘性味相合、护阳保效’的中医思想,为民间用药规范之典范。”
辑要出版后,很快传到河南各地,不少药铺都借鉴麦香村的“禁忌十条”,制定自己的用药规范。多年后,沈砚儒再回麦香村,见药铺门口的红纸上,“禁忌十条”依旧鲜红,李老爹的孙子正给后生们讲“栓柱贪嘴犯忌”的故事,火塘边的小米粥香气,依旧裹着怀骨脂的辛香,暖了整个村落。
结语
豫东大地的补骨脂禁忌传奇,从来不是“迷信的说教”,是黄河故道的百姓,用一次次犯忌复发的教训,在药碗与饭碗之间,摸索出的“药食共生”之道。从栓柱贪喝羊血汤的复发,到兰英偷吃冻柿子的加重;从血类对比实验的验证,到火塘讲古的传承,每一个案例都是“实践先于文献”的见证,每一条禁忌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医智慧。
沈砚儒的笔记本里,没有玄虚的咒语,只有“羊血咸凉破阳”“生冷伤脾碍肾”“小米粥健脾助肾”的细致记录——这些是河南百姓对“药食关系”的深刻理解,是中医“整体调理”“性味相合”理论最朴素的体现。补骨脂本是田埂边的寻常草木,因禁忌而显其“用药之规”,因传承而显其“护民之智”,最终成为连接传统民俗与中医理论的纽带。
如今,黄河故道的麦浪依旧翻滚,麦香村的火塘依旧温暖,“服脂忌羊血”的诫语,仍在后生们的童谣里、药铺的红纸上流转——这份跨越近百年的药食智慧,早已融入豫东的泥土与炊烟,成为中医传承里的一抹厚重亮色,告诉我们:用药的规矩,藏在百姓的生活里;医道的灵魂,藏在代代相传的敬畏里。
赞诗
豫东脂诫传百年,羊血生冷忌为先。
温肾需护阳和气,健脾当靠粥与山药甜。
火塘讲古承民智,典籍凝章载医缘。
莫道俗规无深意,实践真知护民安。
尾章
岁月流转,黄河故道的冬依旧冷,麦香村的火塘依旧暖。每年立冬后采怀骨脂的时节,村里的后生们还是会围着火塘,听老人们讲“栓柱犯忌”“兰英贪凉”的故事,药铺门口的“禁忌十条”红纸上,字迹虽年年重写,却从未缺席。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里,《河南民间医药辑要》的复刻本被放在显眼的位置,翻开“补骨脂”条目,沈砚儒记录的病案、实验数据、民俗细节依旧清晰,成为学生们学习“药食禁忌”的经典案例。偶尔有教授带着学生去麦香村实践,站在药铺门口,会指着“禁忌十条”说:“看,这就是最鲜活的民间医药——它不是写在纸上的死知识,是活在百姓生活里的规矩,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沈砚儒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辑要,更是一种“向民间求知”的态度——不轻视看似“土气”的民俗,不固守书本里的“死理论”,只以患者的痊愈为标尺,只以百姓的生活为根基。这种态度,就像黄河故道的怀骨脂,历经风雨却生生不息,在中医传承的土壤里,年年发芽,岁岁结果,续写着属于豫东、属于草木、属于百姓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