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含禅心:玄奘西行医缘记(下卷)(4 / 5)

活血散瘀,又性平味甘,不伤正气,若配当归、川芎、黄芪,定能催生。”他当即开方:琥珀粉一钱五分(研末冲服)、当归五钱、川芎三钱、黄芪五钱、益母草五钱、红花二钱,加水三升,文火煎至一升,速服。

“琥珀活血散瘀,如佛法化解阻滞;当归川芎补血活血,黄芪补气固元,益母草红花助其催生,共奏补气养血、活血催生之效。”玄奘解释道,“产妇气血足,瘀血散,胎儿自能顺利生出。”

药汤煎好后,产妇强撑着喝了下去。不到一个时辰,便觉宫缩有力了许多;又过了半个时辰,产房里传来婴儿响亮的哭声——是个健康的男婴!产婆抱着婴儿出来,笑着说:“真是奇迹!喝了药就顺利生了,这琥珀真是神药!”

李大郎抱着孩子,妻子也渐渐恢复了气息,对着玄奘连连叩首:“法师真是活菩萨!若不是您,我们母子都活不成了。”玄奘笑道:“施主莫谢我,要谢这琥珀与中药的配伍之妙,更要谢你妻子的坚强。”

此事过后,玄奘在《琥珀医禅录》的“产科篇”中补充了“琥珀催生方”,还特意标注:“产妇难产,若为气血两虚、瘀血内阻所致,可用琥珀粉一钱至一钱五分,配当归、川芎、黄芪、益母草,补气活血催生;若为胎位不正,需先矫正胎位,再用此方。”

回到长安后,《琥珀医禅录》终于全部完成。全书共十卷,分为“产地篇”“炮制篇”“性味篇”“功效篇”“方剂篇”“病案篇”“民间经验篇”“禅医同源篇”八大部分,收录琥珀产地3处、炮制方法5种、功效5类(安神、活血、通淋、止泻、生肌)、方剂120余首、病案300余则、民间经验80余条,还附有插图20余幅,包括采珀图、炮制图、方剂配伍图。

永徽三年冬,玄奘在弘福寺举行《琥珀医禅录》的刊印仪式,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前来祝贺,还赏赐了一百两黄金,用于刊印书籍。仪式上,玄奘捧着《琥珀医禅录》,对众人说:“此书之成,非我一人之功,是大唐百姓的智慧,是中医典籍的传承,是佛法慈悲的体现。禅医同源,皆以救死扶伤、护佑众生为己任。愿后世医者,能以此书为鉴,既重文献,更重实践;既懂医道,更怀仁心。”

李淳风说:“《琥珀医禅录》不仅是一本药书,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知道,中医药的智慧,藏在每一次的诊治里,藏在每一个百姓的生活里,只要我们用心发掘,用心传承,就能永远流传下去。”

窥基望着玄奘,心中充满敬佩——从贞观十九年归来,到永徽三年成书,师父用四年时间,走遍大唐各地,收集民间经验,验证中医典籍,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着作。他知道,这部书,将像琥珀一样,历经千年而不朽,护佑一代又一代的百姓。

结语

从长安春疫中的琥珀安神,到洛阳产后的琥珀化瘀;从蜀地淋症的琥珀通淋,到扬州疮疡的琥珀生肌;从慈恩寺老僧的琥珀止泻,到辽东金疮的琥珀止血;再到扬州产妇的琥珀催生,琥珀的故事,始终缠绕着禅心与医道的光芒。

玄奘以西行之眼,见琥珀的疗愈之力;以慈悲之心,集民间的实践之智;以严谨之态,证中医的典籍之真。《琥珀医禅录》的成书,正是中国古代“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写照——民间的口传经验,先于典籍记载;医者的临床实践,完善典籍内容。而禅与医的交融,更让这部书超越了药书的范畴,成为“慈悲济世”的象征。

琥珀本是松脂凝结,历经千年而成;医道本是生活积累,历经万载而传。二者皆以“自然”为根,以“众生”为本。正如玄奘所说:“松魂化珀,珀含禅心;禅心入医,医渡众生。”这便是琥珀的真谛,也是医道的真谛。

赞诗

松脂凝露化琥珀,千年禅心藏其中。

安神能定惊风魄,活血可疏瘀滞通。

通淋解尽淋症苦,止泻还归脾胃功。

医禅同源渡众生,一部奇书万古崇。

尾章珀光永续照医途

时光流转,到了唐代天宝年间,药王孙思邈在编纂《千金方》时,特意引用了《琥珀医禅录》中的“琥珀安神方”“琥珀止泻方”,还在注释中写道:“玄奘法师所着《琥珀医禅录》,集民间之智,证典籍之真,其方实用,其理深远,医者当奉为圭臬。”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了“琥珀抱龙丸”,正是源于《琥珀医禅录》中的“琥珀惊风方”,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成为后世儿科的经典方剂。元代,医家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用《琥珀医禅录》的“琥珀通淋方”治疗砂淋,还补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