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和采集时令、发光有关!”
他拉着小松客的手,问起采珀的细节:“为何非要霜降后三日午间?”小松客指着窗外的五粒松:“霜降前,松脂太稀,凝不成好珀;霜降后三日,松脂凝得厚,午间日头足,珀里的‘火气’散了,才温和;要是早上或晚上采,珀里带了寒气,药效就弱。”陈默又问:“这些法子,你传了多少年?”小松客笑道:“从我爹开始,快五十年了,治好的人,能从村头排到村尾。”
陈默听了,感慨道:“民间竟有如此精妙的实践!医书里没记载,却比医书更实用。”他当场让人取来纸笔,将小松客的采珀方法、珀药配方、治好的病案,一一记录下来,还特意注明:“华阴山民实践五十年,验之有效,当载入《陕西通志》,以传后世。”
这便是《陕西通志》“嘉靖华阴案例”的由来——不是先有文献,而是先有小松客祖孙两代五十年的民间实践,再有医官的验证与记录,完美诠释了“实践先于文献”“口传知识与文献互动”的智慧。而那块松木板上的记录,也成了方志记载的“母本”,让华山夜明珀的药用,从山民的手心,走进了官府的典籍。
(上卷完,下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