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童音。
雁门关上镇纸重,将军持石守国门。
《酉阳》一语传千古,温润千年韵长存。
莫道遗玉藏幽地,一朝现世满乾坤。
尾章遗玉千年韵未歇
千年后的西安博物院,“唐代遗玉特展”的展厅里,暖黄色的灯光如唐代宫灯般柔和。展柜中央,一块唐代“松枝栖鹤”遗玉摆件静静躺着——虽不是当年大明宫修复的那尊,却有着相似的蜜色光泽,断面的流纹里,还能看到细小的松针痕迹,与《酉阳杂俎》复刻本中的记载完美呼应。
一位年轻的考古学者,正对着展柜给孩子们讲解:“这块遗玉,是唐代人从地下松脂矿里开采出来的,他们叫它‘遗玉’,因为它像遗落人间的美玉,温润又带着松的气息。你们看,这上面的纹路,是不是像松树的枝条?”孩子们凑在玻璃前,睁大眼睛,有的还伸出小手,想触摸那千年的温凉。
展厅的互动区,一位老奶奶正用羊毛布轻轻擦拭一块现代琥珀(模拟唐代遗玉),体验“温珀”的过程。她笑着对身边的孙女说:“奶奶小时候,你太奶奶也有块这样的‘玉’,说能安神,现在看来,就是这遗玉啊!没想到唐代人早就用它了。”孙女拿着放大镜,观察琥珀里的小昆虫,兴奋地说:“原来千年以前,就有人和我们一样,喜欢这藏着故事的石头!”
展厅的出口处,立着一块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唐代遗玉的故事:李巧儿修复摆件的专注、智严法师捻珠的从容、张阿婆映灯影的温柔、李光弼镇纸的坚定……每一个画面,都与展柜中的遗玉呼应,似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对话。
闭馆时分,最后一位观众——一位研究唐代文化的老学者,仍站在遗玉展柜前。他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酉阳杂俎》,指尖划过“琥珀,俗称遗玉”的字句,眼中满是感慨。灯光下,遗玉的光泽与书页的字迹交相辉映,仿佛唐代的匠人、僧人、艺人、将军,都在这一刻,透过这颗遗玉,与他遥遥相望。
其实,遗玉从未真正“遗落”。它藏在唐代的典籍里,藏在后世的博物馆中,藏在人们对温润与坚守的向往里。只要还有人记得“温润如玉石”的特质,记得它从地下松脂中走来的故事,这颗跨越千年的遗玉,就会永远闪耀着属于它的光芒,继续在时光里,书写着“松魂玉韵”的传奇。
总赞诗
遗玉千年出古尘,唐时风韵满乾坤。
长安琢匠雕松鹤,终南医叟愈心悸魂。
曲江书客镇诗卷,西域商驼跨漠垠。
宫苑补纹显巧艺,禅堂捻珠悟禅真。
市井灯影映明月,边关镇纸守关门。
《酉阳》一记传佳话,温润长存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