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邱慧远去的背影,林如海站在廊下久久没有离开。
雪花落在他肩头,染白了衣服上的绣纹,他却浑然不觉。
“父亲这是看呆了?”
黛玉不知何时来到身边,撑着伞为他遮雪。
林如海回过神,有些不好意思地咳嗽一声:“胡说什么。”
黛玉抿嘴一笑:“父亲若真对邱姐姐有意,就该多上心些。
女儿瞧着,邱姐姐不是不喜欢父亲,只是顾虑太多。”
这话说到了林如海心坎上。
这些日子相处下来,他越欣赏邱慧的聪慧能干,更难得的是她待人接物都很有分寸,将府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却从不越界。
次日,林如海特意起了个大早,吩咐厨房准备了几样苏州特色的早点。
等邱慧来到花厅时,就见桌上摆着蟹粉小笼、桂花糖藕、枣泥酥饼,都是她小时候最爱吃的。
“听说小姐喜好这些,就让厨房试着做了些。”
林如海温和道,“不知合不合口味。”
邱慧惊讶地看着一桌精致的早点,心中感动:“大人费心了”
“不妨事。”
林如海为她布菜,“如海虽是苏州人,却少吃点心,还要请教小姐这些点心可还地道?”
这般体贴入微的关怀,让邱慧的态度渐渐融化。
她用了一口小笼包,鲜美的汤汁在口中漾开,竟是地道的苏州味道。
“很正宗。”
她轻声道,“比京城苏州馆子的还要好。”
林如海笑了:“那便好。
日后小姐若想要再吃,尽管吩咐厨房就是。”
自此,林如海对邱慧越上心。
知道她畏寒,就让人在她房中多添了暖炉;听说她擅长丹青,就寻来上好的宣纸笔墨;甚至注意到她间总戴着一支旧银簪,就特地请巧匠打制了一支相似的玉簪,借口是谢她打理府务的酬劳。
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邱慧都看在眼里。
她不得不承认,这个年长她许多的男人,有着年轻人没有的体贴与包容。
而黛玉看着父亲的变化,既欣慰又有些酸楚。
欣慰的是父亲终于有人陪伴,酸楚的是自己即将“失去”
独一无二的父爱。
但她很快调整心态,反而时常在邱慧面前说起父亲的好话。
“邱姐姐不知道,父亲年轻时可是苏州有名的才子呢。”
黛玉翻出一本旧诗集,“你看这是他二十岁时写的诗”
邱慧看着诗集中俊逸的字迹,很难想象那个严肃的林大人也有这般少年情怀。
就在两人关系日渐亲近时,京城贾家却来了信。
而且是史老太君亲笔。
信中先是关心黛玉近况,接着就委婉地问起林如海续弦之事。
字里行间透着不满,认为林如海不该这么快就忘了贾敏。
黛玉看完信,心中不悦。
她记得母亲临终前曾拉着父亲的手说:“我去后,你若遇到合适的人,切莫为我守着”
父亲为母亲守了这么多年,如今遇到合适的人,贾家凭什么阻拦?
更让黛玉生气的是,没过几日,贾琏竟然亲自来了苏州。
贾家来的若是旁人,也就罢了,偏偏竟然派了贾琏过来,跟着的还不是他的长随旺儿和长兴。
“姑父这事做得不妥当。”
贾琏一见面就直言不讳,“敏姑姑才去几年?这就急着续弦,让外人怎么看贾家?”
林如海沉下脸:“这是林某的家事,不劳琏儿费心。”
贾琏却不依不饶:“姑父说得轻巧。
您若续弦,玉儿怎么办?那邱小姐比玉儿大不了几岁,能当好继母吗?”
黛玉忍不住开口:“琏二哥多虑了。
邱姐姐待我极好,我们相处融洽得很。”
贾琏瞪她一眼:“你小孩子家懂什么?等有了后娘,就知道苦处了!”
这话说得难听,林如海当即冷了脸:“琏儿若是来做客的,林某欢迎。
若是来指手画脚的,就请回吧!”
贾琏碰了一鼻子灰,却不死心。
他私下找到黛玉,苦口婆心道:“玉儿,你想想,姑父若续弦,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还能这般疼你吗?我们贾家才是你的娘家,你得为我们着想啊!”
黛玉听得心寒。
原来贾家不是为她考虑,而是怕失去林家这个姻亲。
“琏二哥,”
黛玉正色道,“父亲为我辛苦这么多年,如今能有个知心人相伴,我为他高兴还来不及。
至于贾家外祖母若是想念玉儿,玉儿自然会常去探望,与父亲续不续弦有何相干?”
贾琏见她油盐不进,只好悻悻离去。
之后他就没有上门,差事就办完了,还只是每天在贾宝玉的带领下,逛吃苏州城,而一直跟着他的一个面生的老婆子,则是先一步回到了京城。
贾家的反对让邱慧打了退堂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