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o章 新军粮(1 / 2)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军工生产开始了。

书院将制作工艺分解成若干工序,分包给不同的工坊:铠甲坊专门制作护具,药坊负责配制药材,食品坊生产干粮

最让人感动的是,许多百姓听说这是为边关将士准备的,都主动降价,甚至有人免费帮忙。

黛玉每日巡视各工坊,严格把关质量。

这日,她在一个铠甲坊现一批次品,当即要求返工,并将负责这个生产工序的人从上到下一律处罚。

坊主为难地说:“郡主,这些虽然有些瑕疵,但也能用。

边关急着要货”

黛玉正色道:“将士们在前线拼命,我们后方岂能敷衍?一件不合格的铠甲,可能就会葬送一条性命!”

这话传开后,再无人敢偷工减料。

三个月后,第一批一万套礼包运抵边关。

柳倩柔亲自验收,虽然比书院特制的简陋些,但核心功能都在。

当晚,她就将礼包分下去。

老兵们起初不以为然,但很快就被这些贴心设计折服:

“这铠甲真轻便!”

“药包分类明确,傻子都会用!”

“干粮味道不错,比啃硬饼强多了!”

最让将士们感动的是,每个礼包里都有一方绣着“平安”

二字的手帕。

捷报频传:装备礼包的部队伤亡率大幅下降,战斗力明显提升。

兵部见状,又追加了五万套的订单。

书院的产业不得不再次扩大。

原红蕖索性买下书院周边的大片土地,建起专门的军工园区,取名“巾帼坊”

如今,“巾帼坊”

不仅生产军需品,还陆续开出民用版本:轻便铠甲改成劳动防护服,急救药包变成家用医药箱,连压缩干粮都成了百姓远行的必备品。

边关的捷报如同春风,不断吹入京城。

然而随军监察御史的一封密折,却让原红蕖和黛玉皱起了眉头——折中提到,将士们长期食用干粮,多有脾胃不适,且因缺乏蔬菜,夜盲症患者与日俱增。

“这确实是个问题。”

原红蕖在书院议事厅中踱步,“干粮能饱腹,却难谈滋养。

长此以往,再勇猛的将士也撑不住。”

黛玉忽然想起什么:“嬷嬷可还记得,去年我们在京郊庄子试种的那些蔬菜?若是能做成便于储存的菜干”

原红蕖眼睛一亮:“不止菜干!

我家乡有些吃食,或许可以借鉴。”

她当即召集书院厨艺科的学生,在京郊庄子成立了“军粮研坊”

第一个目标,就是复原方便面。

“这面要能久存,又要便于烹煮。”

原红蕖亲自指导,“和面时加少许盐碱,面条更劲道;蒸熟后快烘干,便能保存数月。”

但最大的难题是没有现代防腐剂。

经过反复试验,她们现用蜂蜡密封油纸包裹,再放入樟木箱中,可保三个月不坏。

“三个月足够了!”

黛玉欣喜道,“边关补给每月一次,完全可以周转开来。”

紧接着是火腿肠的研制。

原红蕖带着学生们挑选上等猪肉,加入秘制香料,灌入洗净的羊肠衣中。

先用松枝烟熏,再以日光曝晒,最后用油纸包裹。

“这样制作的火腿肠,虽然保质期只有两个月,但比干粮可口多了。”

原红蕖看着成品,满意地点头。

最让她们费心的是脱水蔬菜。

起初试着晒干,但营养流失严重。

后来改用蒸煮后低温烘干的法子,虽然费时费力,却能保留大部分维生素。

“特别是胡萝卜和菠菜,”

黛玉指着成品道,“御史说边关将士多患夜盲症,这些蔬菜正好对症。”

第一批试制品出炉时,书院特地请来几位退伍老兵品尝。

一位白老将军捧着热气腾腾的方便面,老泪纵横:“老夫守边三十年,从未在战场上吃过这般热乎的汤面!”

另一个士兵嚼着火腿肠,连连称赞:“这肉肠咸香适口,比啃干饼强百倍!”

最让人感动的是,当他们吃到用脱水蔬菜煮的汤时,个个眼含热泪:“有了这个,兄弟们就不用夜里当瞎子了!”

试吃成功,接下来就是大规模生产。

书院的产业里面本就有良田,现在原红蕖将大部分的田地全部种上胡萝卜、菠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