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全面展(3 / 4)

巡逻机的拦截,飞机受损,才被迫降落。

听完他的讲述,指挥部里,一片沉默。

周卫国气得直拍大腿:“简直是无法无天!

国难当头,他们不思抗日,就知道搞这些乌七八糟的破事!”

赵刚的脸上,也露出了惋惜和同情的神情。

张合走到凌峰面前,亲自为他解开了绳子。

“凌峰同志,”

他看着这个眼神里充满了屈辱、不甘和迷茫的年轻人,认真地说道,“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在这里,没有谁会因为你的出身,而对你另眼相看。

我们只有一个标准:你是不是真心打鬼子。

如果你是,那么,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独立旅的一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你的那架飞机,我们会尽全力修复。

不过,在我们自己的飞机,造出来之前,恐怕,要委屈你一下了。”

“委屈我什么?”

凌峰不解地问道。

“当老师。”

张合笑了,“我们‘太行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席飞行教官。”

凌峰愣住了。

他看着张合,看着他那双真诚而又充满了力量的眼睛。

他心中的那份迷茫和不安,渐渐地,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被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所取代。

他挺直了胸膛,对着张合,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是!

校长!”

凌峰的到来,如同久旱逢甘霖,为张合的“飞马”

计划,注入了一针最关键的强心剂。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p-51战斗机(虽然受损严重,但其结构和技术,对兵工厂来说,是另一本无价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是他带来的、一整套系统的、美式的飞行员训练方法和空战战术理论。

一个由凌峰担任教官,由几十名从全旅挑选出来的、最聪明、最勇敢的年轻战士组成的“滑翔机飞行学习班”

,很快就在一个隐蔽的山谷里,开课了。

华夏北方的第一缕空军的火种,就这样,在最艰苦的环境下,被悄然点燃。

在军事和尖端工业,都在进行着深刻变革的同时,根据地的基础建设,也并没有停下脚步。

“铁牛一号”

拖拉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兵工厂的民用研究所,对“铁牛”

进行了多次的改进。

他们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油耗,使其变得更加皮实耐用,也更适合在根据地崎岖不平的土地上使用。

当第一批十台量产型的“铁牛”

拖拉机,正式交付给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兵团时,整个太原城,都沸腾了。

百姓们敲锣打鼓,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这些冒着黑烟的“钢铁功臣”

一台“铁牛”

,一天耕地的效率,相当于五十头牛,或者两百个人力。

它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根据地延续了千年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张合,看得更远。

他知道,“铁牛”

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耕地。

它,是根据地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可以移动的“动力平台”

他亲自下令,研究所立刻开展“铁牛多功能化”

的研究。

他们为“铁牛”

设计了不同的挂载设备。

挂上犁,它就是拖拉机。

挂上一个大车斗,它就是一辆可以翻山越岭的、载重过两吨的运输卡车。

在它的屁股后面,接上传动轴,它就可以带动水泵抽水,可以带动电机电,可以带动粉碎机加工饲料。

一台“铁牛”

,就是一个小型的、可以移动的“农用多功能中心”

它的推广,将极大地解放根据地的生产力,将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军事和基础建设中去。

而张合此时,正在策划一项更加宏大的基础建设计划。

他要,修路。

不是普通的路,而是铁路。

他要将那条在“春雷”

攻势中,被他们打得支离破碎的正太铁路,彻底地,修复,并且,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条铁路,西连太原,东接石家庄,是贯穿山西和河北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