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班长为了掩护他,被鬼子的子弹打中,临死前还攥着他的手说:“东子,要是能活着回去,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爹?”念军的声音把他拉回来。谢文东深吸一口气,笑着说:“部队是保家卫国的地方,爹以前在那里,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现在好了,鬼子被打跑了,你能安安稳稳上学,就是爹最大的心愿。”
念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脸贴在谢文东的背上。他能感觉到父亲的肩膀很宽,很结实,像家里的老槐树,能为他遮风挡雨。
村里的学校就在村东头,是一间翻新的土坯房,门口挂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向阳村小学”四个黑字。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穿着灰布长衫的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本书,正在来回踱步——他就是教书先生,姓周,是从城里来的,听说以前在师范学校教过书。
“周先生,早啊!”谢文东走上前,轻轻把念军放下来。
周先生转过身,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笑着说:“谢同志早,这就是念军吧?”他蹲下身,摸了摸念军的头,“这孩子虎头虎脑的,眼睛亮,像你。”
念军有点害羞,躲在谢文东身后,偷偷看着周先生。谢文东把儿子拉到身前,说:“念军,快跟先生问好。”
“先生好。”念军小声说,声音还有点奶气。
周先生笑了,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给念军:“以后我就是你的先生了,在学校要听话,知道吗?”
念军接过糖,攥在手里,用力点点头。谢文东把书包里的铅笔盒拿出来,递给儿子:“这是爹给你做的铅笔盒,里面有两支铅笔,一块橡皮,你要好好爱护,别弄丢了。在学校要听先生的话,跟同学好好相处,要是有人欺负你,就跟爹说。”
“我知道了,爹。”念军接过铅笔盒,抱在怀里,“爹,我会好好学认字,等我学会了,就给你读报纸,读你带回来的小册子。”
谢文东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眼眶有点热。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别说上学,就连吃饱饭都难。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认识几个字,不用每次看告示都得求人。现在,他的儿子终于能走进学堂,这比他自己当上模范互助组组长还高兴。
“好了,快进教室吧,其他同学都到了。”周先生站起身,牵着念军的手,往教室里走。
念军走到教室门口,还回头看了一眼谢文东,挥了挥手:“爹,娘,我放学再找你们!”
彩霞赶紧挥手:“去吧,别担心我们。”
谢文东站在门口,看着儿子的身影消失在教室里,心里五味杂陈。彩霞走到他身边,轻轻靠在他的肩上:“时间真快,还记得念军刚出生的时候,才这么点大,现在都能上学了。”她用手比划着,眼里满是温柔。
谢文东握住她的手,感慨地说:“是啊,要是那些弟兄能看到,该多好。他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过上好日子,能安安稳稳上学。现在心愿实现了,他们也能瞑目了。”
彩霞知道他又想起了以前的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他们肯定能看到,他们在天上看着呢,看着你把互助组带好,看着念军好好长大,看着咱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两人站在学校门口,看着教室里传来的读书声,心里都暖暖的。过了一会儿,村里的几个媳妇也来了,都是送孩子上学的。李大嫂看到他们,笑着说:“东子,彩霞,你们还没走啊?我家狗蛋刚才还跟我说,要跟念军做同桌呢!”
“是吗?那太好了,俩孩子能互相照应。”彩霞笑着说。
赵二婶也来了,手里牵着她的小孙子,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谢文东说:“东子,早上的事是我不对,你别往心里去。我家小孙子也在这上学,以后还得让念军多带带他。”
谢文东笑着说:“二婶,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孩子们能一起上学,一起进步,才是好事。”
正说着,教室里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紧接着,就看见念军哭着跑了出来。谢文东和彩霞赶紧迎上去,抱住儿子:“念军,咋了?谁欺负你了?”
念军擦着眼泪,抽噎着说:“爹,他们……他们说你是打仗的,说你手上有血,不让我跟他们玩……”
谢文东的心猛地一沉,他抬头往教室里看,只见几个孩子站在门口,怯生生地看着他。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村里没加入互助组的刘老三,以前就跟谢文东有点过节。
周先生也跟着走了出来,皱着眉头说:“谢同志,对不起,是我没管好孩子们。刚才那几个孩子胡说八道,我已经批评他们了。”